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品质(模糊匹配)
80条记录
烘焙提香条件对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

摘要:目的研究烘焙提香条件对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方法系统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及时间、不同提香温度及烘焙提香组合处理对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在3个烘焙温度下,75℃烘焙3 h效果最好,其次是70℃烘培5 h,较低温度烘焙有助于主要生化成分的保留,较高温度烘焙易产生热化学反应而导致内含物质部分减少,但综合品质有所提升。在3个提香温度下,110℃提香处理的红茶品质最好,100℃提香次之,120℃提香时温度过高有高火味,主要生化成分会随提香温度的升高先增后降;在3个烘焙及提香组合处理下,组合75℃3 h+110℃处理效果最好,该处理对茶叶品质提升有利。结论掌握适当的烘焙或提香技术均能一定程度提高茶叶滋味及香气品质,烘焙75℃3 h后经110℃提香2 min茶叶品质最好。

关键词: 烘焙 提香 红茶 品质 生化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收期对渝糯系列鲜食糯玉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渝糯系列鲜食糯玉米为实验材料,分析不同采收期糯玉米呼吸强度及营养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同一糯玉米鲜食品种主要营养成分如可溶性糖、水分、淀粉(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采收期的延长呈显著(p<0.05)变化趋势;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同一采收期各营养成分变化趋势一致。以渝甜糯为例分析采收期与营养成分的相关性表明: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可以作为判断鲜食糯玉米成熟度的特征指标。研究蒸煮后品质发现以授粉后25d采收的糯玉米更适合鲜食。

关键词: 采收期 鲜食糯玉米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如何延长货架期、减缓品质下降是鲜切蔬菜贮藏保鲜的关键,清洗是鲜切蔬菜加工中重要的环节。为探明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食用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本文以鲜切马铃薯为试验材料,以纯水浸泡清洗为对照,以次氯酸钠水溶液和二氧化氯水溶液50、100和150 mg/L等3种浓度为清洗处理方式,所有处理在4℃下冷藏0、1、2、5、8和12 d后,对鲜切马铃薯各处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三氯甲烷残留量进行检测,并对其感官进行评定。结果表明:100 mg/L次氯酸钠清洗鲜切马铃薯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清洗后三氯甲烷残留量为0.3μg/L,低于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三氯甲烷限值0.06mg/L,对人体无毒理危害。本研究结果为探明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影响提供了重要试验数据,同时还对清洗后鲜切马铃薯化学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可为鲜切马铃薯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延长货架期、减缓品质下降是鲜切蔬菜贮藏保鲜的关键,清洗是鲜切蔬菜加工中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鲜切马铃薯 清洗方式 细菌数量 三氯甲烷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山地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的季节调控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纯茶园、茶-马尾松间作和茶-竹防护林3种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的季节调控,结果表明:以纯茶园为对照,茶-马尾松间作和茶-竹防护林的栽培模式在不同季节均能调节茶园的光、温、湿等生态条件,使茶园的小气候得到改善,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其中茶-马尾松间作茶园中春、夏茶茶叶的酚氨比均为最小,分别为10.98和17.86。

关键词: 栽培模式 生态环境 品质 季节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主推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适宜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重庆主推油菜品种的油蔬两用适宜性,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7个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分品种分阶段采摘菜薹,调查各品种农艺性状及菜薹、菜籽产量,并分析菜薹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综合经济效益等。【结果】不同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总产值及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中油杂11鲜菜薹产量最高,达2498.75 kg/ha,比对照增产1.3%;德新油59菜籽产量及总产值最高,达2516.26 kg/ha和20950.47元/ha,分别高出对照43.1%和16.7%;先油188、德新油49、天油97和中油杂11营养品质较好;17个油菜品种菜薹口感清脆、无苦味,均可作为可口的时令蔬菜食用。【结论】中油杂11、德新油49、先油188、鼎油杂3号、德新油59、南油12和新宇油7号综合表现较好,油蔬两用适宜性高于对照品种油研10号,可作为油蔬两用品种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油蔬两用 适宜性 产量 品质 重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以青贮玉米品种渝青玉3号为研究对象,分5个采收期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随着采收期推迟,干重一直增加,鲜重不断降低,秸秆中ADF和NDF含量不断增加,粗蛋白含量和IVODM不断降低,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下降,籽粒中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粗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授粉后27~34 d是最佳采收时期。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采收期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724优质桑叶茶加工关键工艺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青及干燥是桑叶茶品质形成的关键。试验比较了6种杀青工艺、4种干燥工艺对桑叶茶品质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原料标准及品种制成的桑叶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汽热-微波杀青(投叶量4 kg/min、蒸汽温度120℃、蒸汽时间85 s、热风温度150℃、热风时间70 s;微波功率14组、投叶量20 kg/h、转速800 r/min、时间55 s,100℃烘干6.5 min、烘两次)效果最好。春季以沙二×伦教109的3~6位叶制桑叶茶品质较好。试验所制桑叶茶干茶绿润、汤绿亮、鲜香甜醇、叶底绿亮。

关键词: 桑叶茶 杀青 干燥 原料标准 品种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相关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原料经同一工艺加工所制而成的工夫红茶干茶、汤色及叶底色泽,并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及品质审评,分析干茶、汤色及叶底色泽Lab值与各审评因子得分、色素含量、总得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干茶Lab值与其审评得分无显著相关;茶汤Lab值与其审评得分均呈极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910、0.901;叶底L值与叶底得分无显著相关;a、b值与叶底得分呈极显著及显著正相关。茶褐素与汤色的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与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茶黄素与叶底a值呈显著正相关,茶红素、茶褐素与叶底a、b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分与色泽及色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与汤色、叶底L值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汤色、叶底ab值及各色素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性系数最高的为汤色的b值,为0.86。

关键词: 红茶 品种 色泽 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茶树菇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新鲜茶树菇为原料,先采用热风干燥进行部分失水后,再采用冷冻干燥或真空干燥至足干,通过对干制品进行感官评价、色差、复水比及Vc含量的测定,比较单一与复合干燥方式的茶树菇的品质。结果表明:在外观品质、总色差值和复水比上,冻干样品是最好的,其次是热风+冻干复合样品,其收缩度小于热风、真空及其复合干燥方式,真空干燥褐变和收缩最严重,但其香味较浓;样品Vc含量,冻干>热风+冻干>真空干燥>热风干燥。

关键词: 茶树菇 复合干燥 品质 色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袋栽平菇输液式补水试验研究

南方农业 2014

摘要:以袋栽平菇为试验材料,研究输液式补水方法对平菇产量、单丛重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增加。补水处理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 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2)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不补水)好。(3)每天对平菇菌袋直接输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平菇 袋栽 输液式补水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