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烯效唑浸种对精量穴直播水稻茎秆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阐明烯效唑浸种对直播水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渝香203和隆两优534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分别为0 mg/L (C0)、15 mg/L (C1)、30 mg/L (C2)、60 mg/L (C3)、120 mg/L (C4)、240 mg/L(C5),比较产量、茎秆力学、物质积累和茎秆形态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植株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0处理比较,C1~C3处理的产量差异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C4和C5处理产量显著降低,渝香203降低6.4%和14.1%,隆两优534降低10.0%和18.8%。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增加烯效唑浸种浓度,倒伏指数呈降低趋势,与C0处理比较,C3处理倒伏指数显著降低,而C4和C5处理倒伏指数与C3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烯效唑浸种浓度增加,茎秆折断弯矩不同程度增大是倒伏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增加烯效唑浸种浓度,株高和重心高度呈降低趋势,这主要归因于中部和下部节间长度不同程度缩短。此外,随着烯效唑浸种浓度增加,渝香203茎粗和隆两优534基部节间茎、鞘充实度提高,使得2个品种折断弯矩增大。相关分析表明,折断弯矩与株高、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节间茎、鞘充实度及茎壁厚和弯曲应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折断弯矩增大,抗倒伏性增强。综上,烯效唑浸种浓度为60 mg/L时,能有效优化精量穴直播水稻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维持产量稳定。


高温胁迫对抽穗扬花期水稻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水稻的耐热生理基础,以自育水稻亲本神9B、Q恢28、Q3B、Q恢18为材料,对不同材料的耐热水平进行分析,并探究高温胁迫对抽穗扬花期供试材料主茎剑叶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耐热型材料(神9B和Q恢28)的结实率降幅显著低于不耐热型材料(Q3B和Q恢18)。与适温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各供试材料MDA含量均显著增加,不耐热型材料的增幅显著高于耐热型材料;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增加,且耐热型材料的POD、CAT活性增幅显著高于不耐热型材料。供试材料的结实率降幅与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结实率、MDA含量、POD和CAT活性可作为衡量抽穗扬花期水稻耐热性的良好指标。
关键词: 高温胁迫 MDA含量 抗氧化酶活性 抽穗扬花期 水稻


JAZ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生物工程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多种调节作用。茉莉酸ZIM结构域(jasmonate ZIM-domain, JAZ)蛋白是JA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调节因子,参与植物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花青素积累、开花时间、次生代谢物合成及其他发育过程,也是许多调控信号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JAZ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TIFY家族中的一员,目前已在多种园艺植物中对JAZ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本文对园艺植物中JAZ蛋白(JAZs)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进一步阐明植物JAZ基因家族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及调控网络提供了参考。


139份砧用茄子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清水为对照,测定200 mmol·L-1 NaCl处理下139份砧用茄子种质资源幼苗植株鲜质量、根冠比、株高、叶片数、绿叶比等7个指标。对各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盐胁迫下5个性状(绿叶比、叶片数、株高、植株鲜质量和地上部鲜质量)受到明显抑制,抑制幅度为11.88%~43.64%,但根鲜质量增加1.46%,根冠比增加76.77%。对各性状耐盐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变异系数介于12.03%~22.42%;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1.45%,各因子负荷量最大的指标为地上部鲜质量、根鲜质量和绿叶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555、0.685和0.743,可作为砧用茄子苗期耐盐性评价的主要指标;聚类分析将139份种质分为5类:第Ⅰ类为盐敏感型种质(13份),第Ⅱ类为高盐敏感型种质(5份),第Ⅲ类为耐盐中间型种质(77份),第Ⅳ类为高耐盐型种质(5份),第Ⅴ类为耐盐型种质(39份)。本研究筛选到高耐盐的砧用茄子种质资源5份(Ng1-020、GX100、LJ-13、GX91和GX156),可为茄子耐盐砧木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不同水稻品种对重庆地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高产、温室气体低排放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重庆地区主推的6个水稻品种(中浙优H7、渝两优华占、Q香优352、神农优446、渝香优8133、渝香203)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并对比其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在6个水稻品种中,仅中浙优H7的CH4排放通量呈双峰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收获期;其余5个品种的CH4排放通量均呈单峰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灌浆期。不同品种的CH4排放总量为175.77~274.10 kg/ha,其中,Q香优352的CH4排放总量最低,而渝香优8133排放总量最高,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N2O的明显排放峰出现在稻田落干后,排放总量为-0.100~0.464 kg/ha,各品种间的N2O排放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渝香优8133的N2O排放总量为负值。不同品种水稻产量为4.94~8.20 t/ha,其中Q香优352产量最高,渝两优华占产量最低,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全球增温潜势分析显示,中浙优H7的全球增温潜势最高,达7.67 t CO2e/ha,而Q香优352的全球增温潜势最低,为4.98 t CO2e/ha。不同水稻品种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0.61~1.54 t CO2e/t,其中Q香优352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而中浙优H7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高。【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Q香优352产量最高,且CH4排放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更适宜在重庆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排放 水稻产量 重庆地区


黄瓜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sMPK4基因的功能鉴定
《生物工程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瓜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栽培的蔬菜作物,高温等逆境胁迫会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降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在植物逆境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黄瓜MPK4基因的功能及逆境响应机制,本研究克隆了CsMPK4基因,其编码383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叶和花中表达量最高,根中次之,在茎和卷须中表达量最低。CsMPK4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与甜瓜CmMPK4亲缘关系最近。过表达CsMPK4的黄瓜植株矮化健壮、卷须变短变少、幼苗更耐高温,幼叶中丙二醛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实验证明,黄瓜CsMPK4与缬氨酸-谷氨酰胺家族因子CsVQ10存在蛋白互作,表明CsVQ10可能协同CsMPK4参与黄瓜高温等逆境胁迫响应。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黄瓜CsMPK4逆境应答机制以及黄瓜抗逆育种等奠定了基础。


青花椒种质资源重金属镉积累的差异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青花椒种质资源镉积累的差异,探讨镉积累特性及富集机制,为青花椒品种选育和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花椒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生产性状较好的九叶青花椒、早熟九叶青花椒、关岭藤椒、四川藤椒、云南藤椒和云南大麻椒6个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枝干、枝皮、果皮、种子和根系6个部位的镉含量,分析镉富集与转运特征;选取镉富集能力差异较大的种质,对其根系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不同青花椒种质同一部位的镉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云南藤椒各部位镉含量均较高于其他种质。同一青花椒种质各部位镉含量也存在差异,除关岭藤椒外,其他种质各部位镉含量均以枝皮为最高,其次是叶片、根系,且均高于种子、枝干、果皮。各青花椒种质根系对土壤镉均有富集能力,富集系数为3.470~12.780,其中云南藤椒的富集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种质(P<0.05,下同),早熟九叶青花椒显著弱于其他种质。根系到果皮、根系到叶片、根系到枝干、根系到枝皮、根系到种子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264~0.530、1.494~3.294、0.324~0.642、1.408~3.628、0.330~0.943。对镉富集能力差异最大的早熟九叶青花椒与云南藤椒根系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52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96个代谢物上调表达,324个代谢物下调表达,2个种质间存在明显差异;与早熟九叶青花椒根系代谢物相比,云南藤椒根系代谢物中有机酸、生物碱呈上调表达趋势;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异黄酮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通路。【结论】青花椒种质资源对土壤镉的积累存在差异,早熟九叶青花椒富集能力较弱,云南藤椒富集能力较强,其富集能力差异可能与根系代谢物有关。


不同超微粉碎强度对甘薯全粉特性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甘薯全粉,分析不同超微粉碎时间(5、 10、 15、 20、 25、 30 min)对全粉的基本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甘薯全粉基本营养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尤其是蛋白、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糖等含量有所增加,全粉粒径显著减小(p<0.05),颗粒形貌呈现碎片化,大小逐渐趋于一致,但其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色泽、持水性、持油性及冻融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小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及回生值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说明甘薯全粉经超微粉碎后能够显著改善其热糊稳定性和凝胶的抗老化性。超微粉碎25 min的甘薯全粉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粒径最小,颗粒大小均匀,且其色泽、持水性、持油性及冻融稳定性表现较好,具有最低的糊化温度、衰减值和回生值,相比其他粉碎强度条件下的甘薯全粉,具有更优异的功能性和更适宜的加工性。


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低温条件下茶树光合荧光特性及PIFs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探究低温条件下茶树在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ed to far-red light ratio,R/FR)光环境中的生理与分子响应,为工厂化光设施育苗冬季补光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茶树品种‘谷雨春’为材料,设置远红光处理(FR,R/FR=4.1)和白光处理(CK,R/FR=10.4),研究低温条件(10℃)下不同R/FR比值光环境对茶树气体交换参数、荧光参数及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s)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低温条件下添加远红光、降低R/FR比值会导致茶树叶片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_n)与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下降,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所占的比例升高,实际量子产量(YⅡ)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所占的比例下降,叶绿素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CsPIF3a基因下调表达。【结论】低温条件下低比值的R/FR光环境削弱了茶树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抑制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光合能力,叶片受到光损伤。
关键词: 茶树 红光与远红光比值 光合荧光特性 光敏色素互作因子


蒸汽爆破预处理对压榨紫苏籽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苏籽为原料,研究不同蒸汽爆破处理时间(30、45、60 s)对紫苏籽油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紫苏籽油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影响,蒸汽爆破预处理组酸价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空白组(蒸汽爆破处理0 s),但均符合标准要求;随蒸汽爆破处理时间延长,紫苏籽油的L*值降低、b*值显著增加、总酚和总植物甾醇含量显著提高,30、45、60 s时总酚含量分别是空白组的1.95、2.29、2.77倍,植物甾醇总含量分别提高5.36%、6.48%、9.33%,但总生育酚含量和苯并[a]芘含量无显著变化,且苯并[a]芘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蒸汽爆破处理后紫苏籽油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结合香气活性值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11种关键风味化合物,且挥发性特征风味由单一烃类、酯类为主导转变为以醛类、杂环类风味成分为主导,整体风味由花果油脂清淡香气转变为油脂焙烤香、坚果香。该研究结果可为紫苏籽油的制备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紫苏籽 蒸汽爆破 品质 风味 香气活性值 主成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