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燥工艺对甘薯全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农产品加工 》 2023
摘要:干燥工艺在甘薯全粉加工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对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富含花青素等薯肉颜色较深的甘薯品种在全粉加工过程中通过热处理后保留较难.为了更好地促进甘薯全粉生产的标准化和品质化,尽可能地提升产品品质及加快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就不同干燥工艺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别探讨了热风干燥、滚筒干燥、微波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及其他干燥工艺在甘薯全粉生产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甘薯全粉生产过程的干燥工艺进行了展望,以期获得最佳干燥工艺,为提高甘薯全粉生产的标准化和品质化提供理论依据.


自然干旱胁迫对梁平柚品质及功能成分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自然干旱和正常灌水下梁平柚的果实品质差异,探究干旱对梁平柚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梁平柚合理灌溉、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树龄30 a以上的梁平柚老树为材料,在8月对梁平柚进行自然干旱(胁迫组)和正常灌水(对照组)两种处理,于转色期和成熟期采集样品进行基础品质测定.采用UPLC-MS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果汁中糖、有机酸含量差异及果皮、囊皮、果汁中类黄酮、酚酸、类柠檬苦素、辛弗林等功能物质含量差异.[结果]自然干旱处理对成熟期果皮和果肉的含水量影响较小,胁迫处理后,梁平柚在转色期和成熟期的基础品质均显著升高,转色期果汁TSS、TA和Vc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9.50%、54.05%和35.25%,成熟期果汁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1.84%、30.00%和7.39%.胁迫处理下,转色期果汁4种糖和9种有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比对照组高94.70%和17.79%.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4类功能成分的变化大且规律不一致.自然干旱处理降低了果皮、囊皮和果汁中部分类黄酮物质和酚酸类物质的合成,主要表现为柚皮苷和香草酸含量的下降.自然干旱促进了果皮、囊皮中类柠檬苦素类物质的合成以及囊皮、果汁中辛弗林的合成.转色期果皮的类柠檬苦素含量增幅最大,为38.58%,成熟期囊皮的辛弗林含量增幅最大,为436.00%.37个功能营养指标中有5个指标不受其他指标影响,而阿魏酸、山梨醇和枸橘苷的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高.[结论]重庆8月份的自然干旱条件可有效提升梁平柚的品质,改善口感,增加果肉中辛弗林等主要功能物质的含量.


不同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杂柑爱媛28果实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杂柑爱媛28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为重庆地区爱媛28适宜的采收和贮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个采收时期(2019年10月13日、10月28日和11月12日)和常温(20℃)、冷藏(4℃)通风贮藏条件下的爱媛28果实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果皮色泽、硬度、失重率、腐烂率和采后病害发生情况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爱媛28的适宜采收期和贮藏方式.[结果]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爱媛28果实L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贮藏期间色泽无明显变化,采收期Ⅰ(10月13日)的L值为62.71±2.67,采收期Ⅲ(11月12日)的L值为56.87±4.28;随采收期延后,a/b逐渐增加,但在贮藏期间a/b无明显变化,采收期Ⅰa/b为0.51,采收期Ⅱ(10月28日)a/b为0.60,采收期Ⅲa/b为0.61.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均逐渐增加,通风冷藏明显低于常温贮藏,采收期Ⅰ冷藏条件下的总失重率为12.62%,采收期Ⅲ常温条件下的总失重率为33.57%.采收期Ⅰ果实病害种类较少,总病果率相对较低.不同采收期和贮藏方式下,果实硬度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常温贮藏果实带皮硬度较高,去皮硬度较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可滴定酸含量总体均呈逐渐减小趋势,不同采收期和贮藏方式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变化规律不一.对不同采收期和贮藏方式下贮藏15、30、45和60 d时果实10个主要品质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早采的果实贮藏品质优于晚采,通风冷藏效果优于常温贮藏,采收期Ⅰ+冷藏组合方式的综合贮藏效果最佳.[结论]综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建议重庆地区爱媛28果实可适当提前至10月中旬采收鲜销或短期冷藏保鲜.
关键词: 杂柑爱媛28 采收期 贮藏方式 品质 隶属函数 综合评价


光质萎凋对不同茶树品种红茶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室内自然萎凋为对照,比较红光、黄光、蓝光的不同光强(1000、1500、2000 lx)对不同品种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光质萎凋能保持或提升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萎凋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保持或提高了四川中小叶种红茶茶黄素含量;蓝光可提升蜀永1号、四川中小叶种红茶可溶性糖含量,还可降低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红茶茶褐素含量。黄光光强与福鼎大白茶红茶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四川中小叶种茶褐素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蜀永1号萎凋叶和红茶茶多酚含量呈较大负相关,但不显著,而蓝光光强与四川中小叶种红茶可溶性糖含量呈较大正相关,但不显著。综合感官品质,福鼎大白茶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 lx黄光、2000 lx黄光,茶红素含量较高,分别为2.211%、2.049%,而茶褐素含量较低,分别为3.081%、3.025%;蜀永1号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 lx黄光,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8%;四川中小叶种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 lx黄光、1500 lx蓝光,前者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为3.4%,后者茶黄素含量较高,为0.280%,茶褐素含量较低,为2.937%。所以1500 lx黄光有利于提升所选品种红茶品质。


甜糯结合性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品质动态变化
《南方农业 》 2021
摘要:采用甜糯结合性玉米和甜玉米2种不同基因型的玉米材料,通过测定鲜果穗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研究不同玉米材料籽粒品质变化,明确各品质变化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籽粒发育过程中,甜糯结合性玉米材料含水量下降速度相对较快,各时期含水量均低于甜玉米材料;甜糯结合性玉米材料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再降低后迅速升高,前期低于甜玉米材料,后期高于甜玉米材料;甜糯结合性材料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高于甜玉米材料。


萎凋叶含水量对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 探索萎凋程度对重庆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四川中小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3个萎凋含水量:处理A(69.59%)、处理B(65.17%)、处理C(59.20%)萎凋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色泽、多酚氧化酶(polyphenylene oxide,PPO)活性变化及对后续揉捻效果、生化成分、工夫红茶成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 随着萎凋水分的降低,萎凋叶L*,b*值呈下降的趋势,a*值呈上升的趋势,4~6 h时均出现了与总体趋势相反的波动;加工过程中,各处理L*,b*值均呈下降的趋势,a*值在发酵前呈增高的趋势,干燥后值减小.成茶色泽L*a*b*值则均表现为处理A>处理C>处理B.加工过程中PPO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萎凋程度的加重,高峰往后延迟且活性越强,处理C在发酵环节中活性最高.揉捻环节随着萎凋叶含水量的降低成条率越高,扁条率越低,细胞破碎率越高,处理C效果最好.内含物质随着萎凋叶含水量的减少,茶多酚先增后减,氨基酸先减后增,咖啡碱呈先减后增再减式起伏变化;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差异不明显;成茶中处理C综合感官品质表现最好.结论 萎凋叶含水量在60%左右时,有利于发挥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品种优势,加工出的工夫红茶品质良好.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响应特点,利用长江流域中稻区多样的气候条件,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长江流域中稻区9个省(市)设立10个和11个试验点,选择各地区代表性品种8~9个,共18个品种,进行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最适播种期为基准,前后共分3期播种,分析供试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记录同期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2年3期分期播种水稻品种的光温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以及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产量高低顺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精米率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为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直链淀粉含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胶稠度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糊化温度区域间差别不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齐穗后光、温分别与产量和品质均显著相关(P<0.05),在长江流域中稻区,选择适宜的品种,参照长江流域中部"双减"(齐穗后20 d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1℃,日照时数不超过160 h)、长江流域东部"一减(温)一增(光)"(齐穗后平均温度不超过29℃,日照时数不少于90 h)以及长江流域西部"双增"(平均温度不低于20℃,日照时数不少于110 h)等温光原则,均可以种植出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稻米.


不同氮素水平下加工型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特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质培养法,研究了正常施氮量的60%、80%、90%、100%、120%、140%条件下加工型辣椒'艳椒425'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特性,并综合分析最佳氮素施用量.结果表明,施氮量90%与施氮量100%、120%、140%辣椒植株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与施氮量100%的单株结果数量和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90%辣椒的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处于中间水平,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与其余5种施氮方案无明显差异,并且施氮量90%与100%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接近,远高于其余4种施氮方案.粗纤维、蛋白质和辣椒素含量与生长、产量性状相关性较高,其中粗纤维含量与开展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实干重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产量、品质,以及经济和绿色环保等因素,初步确定传统施氮量的90%为'艳椒425'最佳施氮量,即比传统栽培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本研究可为加工型辣椒生产合理施用氮肥、实现减氮增效提供理论参考.


预处理技术对冷榨双低菜籽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低油菜籽为实验材料,研究微波和烘烤预处理对冷榨双低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等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的酸价在0.64~0.88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1.65~1.95 mmol/kg之间,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冷榨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有影响,但其值均在冷榨菜籽油质量标准范围之内;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冷榨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1-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180℃烘烤15 min组>180℃烘烤10 min组>微波2 min组>180℃烘烤5 min组>微波90 s组>微波1 min组>对照组;7种不同预处理组菜籽油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硫化物、硫苷降解产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波和烘烤时间的延长,菜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由以硫苷降解产物为主导转变为以吡嗪类物质为主导,整体风味由硫味、菜青味转变为烘烤香、坚果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