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荞麦米线配粉特性及工艺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荞麦粉,采用传统米线生产工艺加工荞麦米线。对米粉配粉性质进行分析,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复配米粉的总直链淀粉含量、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等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荞麦米线品质最主要影响因子(米、荞麦复配粉)粉粒径、含水量、复蒸时间、荞麦粉添加量对加工米线品质的影响。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为(米、荞麦复配粉)粉粒径为80目,含水量58%,复蒸时间3 min,荞麦粉添加量20%。用此配方生产的荞麦米线品质最好。


柑橘果酒澄清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高柑橘果酒的澄清效果及稳定性,实验通过常温自然澄清、加热处理及不同澄清剂处理的方式,探索了不同处理方式对柑橘果酒的澄清效果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澄清及加热处理对柑橘果酒澄清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澄清效果及稳定性较差;四种澄清剂中,壳聚糖、硅藻土、PVPP对柑橘果酒具有很好的澄清效果。综合考虑柑橘果酒的澄清效果、滤过性、酒体的稳定性,0.4%的硅藻土、0.04%的PVPP对柑橘果酒具有很好的澄清效果,而且澄清后过滤速度快,酒体的稳定性好,是柑橘果酒澄清的良好澄清剂。


优质耐贮运番茄新品种红运721
《中国蔬菜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红运721果实硬度好,耐贮运,80%果面转红时采收,放置20 d(天)后好果率达88%,抗病毒病,中抗枯萎病,适于南方地区栽培。重庆番茄常年种植面积1.4万hm2(21万亩)左右。生产上因轮作困难,重茬连作多,病毒病、枯萎病、青枯病、早晚疫病等番茄病害的流行和危害,严重制约了番茄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及长途运输的发展,生产和销售环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玉米秸秆结构及产气特性的模拟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25℃条件下,分别采用沼液及不同含量的NaOH溶液对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NaOH投加量与秸秆纤维结构、预处理料液理化性质以及产能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4 mg·g-1NaOH溶液预处理7 d后,料液中COD浓度已基本稳定,溶液pH值在7~8之间,可直接装罐发酵。利用扫描电镜观测预处理后秸秆结构变化状况,发现经4 mg·g-1NaOH溶液预处理后的秸秆表层结构粗糙、多孔,有助于厌氧微生物与可发酵底物的接触,产气量是未经预处理玉米秸秆的5.5倍,其干物质产气率为225.8 mL·g-1。综合考虑产气效率、生产成本及工程操作,采用4 mg·g-1NaOH溶液预处理秸秆更利于工程推广应用。


茶树新害螨——柑橘始叶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始叶螨Eotetranychus kankitus(Ehara)是重庆市永川区茶园新发现的一种害螨。对其形态特征、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螨显著特征是雌成螨的背面外缘有4个不规则多角形黑斑,前体两个斑前各有1个黑点。在茶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茶蓬下外缘方向的嫩叶,螨口数占总量的54.42%。柑橘始叶螨成螨、幼若螨和卵在茶树上、中、下层的分布均呈聚集分布格局。同时人工释放巴氏钝绥螨30 d后,对该螨的控制效果达76.99%,可作为该螨的可持续控制措施。


不同乳酸菌株对萝卜泡菜中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株常用乳酸菌作为发酵剂,对其发酵性能进行测试,将其接种到萝卜泡菜中,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动态变化,根据动态变化确定最优接种发酵剂。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均能在8%的食盐浓度中生长,其降亚硝酸盐能力为短乳杆菌>肠膜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在白萝卜泡菜中,肠膜明串珠菌和短乳杆菌组合优于单菌株及其他混菌组合,两者配比为1∶3时最佳。


茶黑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2012年对云南省普洱市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代,6-10月为茶黑毒蛾幼虫的发生高峰期,3-4代为主害代。茶黑毒蛾幼虫历期以第1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代,平均为26 d。第2、3、4代幼虫历期为20-21 d。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此外,研究发现,根据茶园茶黑毒蛾的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