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餐厨垃圾与玉米秸秆混合中温发酵产气效果模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在恒温35℃和料液中ω(总固体)为5%的条件下,以农村餐厨垃圾及碱液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以实验室内培养的不产气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研究餐厨垃圾与玉米秸秆不同配比(干物质质量比分别为1∶3、1∶2、1∶1、2∶1、3∶1和1∶0)混合发酵对产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与玉米秸秆以1∶2配比的处理CH4累积产量最大,平均为12 741 m L,挥发性固体(VS)CH4产率为299.9 m L·g-1。对发酵过程中p H值的测定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消化可以提高厌氧消化系统的缓冲性和稳定性。修正的冈珀茨模型(Gompertz)能较好地拟合餐厨垃圾-玉米秸秆混合发酵产CH4过程,并且伴随秸秆比率的提高,发酵延滞期和周期逐渐缩短。因此,在餐厨垃圾中加入秸秆可有效提高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产气率和生物降解效率。


Pb胁迫下氮素形态对日本毛连菜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Pb胁迫下氮素形态及施氮量对日本毛连菜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针对不同浓度Pb胁迫下铵态氮和硝态氮及其施氮量对日本毛连菜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b胁迫下,日本毛连菜的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浓度Pb胁迫下,施用铵态氮肥时,日本毛连菜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SOD活性逐渐增加,POD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施用硝态氮肥时,植株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POD和CAT的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高浓度Pb胁迫下,施用铵态氮肥时,日本毛连菜叶绿素含量、POD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SOD、CAT活性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施用硝态氮肥时,CAT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他指标则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无论在何种Pb浓度胁迫下,适量的铵态氮肥更有利于日本毛连菜的生长,不仅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还能增加其抗氧化酶活性,这对于增加日本毛连菜的生物量,提高其修复铅污染土壤的能力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日本毛连菜 Pb 铵态氮 硝态氮 生物量 叶绿素 抗氧化酶


一份新选玉米矮秆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矮秆突变体,对突变体dm676的形态特征、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矮化机理、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进行了试验研究。从正常玉米自交系M676中发现一矮秆突变体dm676,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降低了2/3,节间数减少且节间长度明显缩短;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外施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试验均不能使突变体dm676株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该突变不属于IAA或GA3缺乏性突变;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dm676的穗位下1节间表皮细胞明显缩短,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推测突变体节间长度缩短可能由于茎部细胞长度缩短所致;dm676的小区产量性状GCA为正效应,株高、穗位高GCA为负效应,与M676的产量、株高、穗位高的GCA比较差异极显著。结果为进一步矮秆突变基因定位研究、育种应用提供参考。


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测算与提升
《水土保持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稳定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提升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耕地质量总体较高的水田地块的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普遍高于旱地地块,耕地质量越高,越利于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作用的发挥;大多数调查耕地地块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内部构成特征均表现为固定资产量所占比重>培肥投入折现值所占比重>收益损失折现值所占比重,要促进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提高决定耕地地块固定资产凝结量的耕地质量水平;3个村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均受到耕地地块自然质量条件、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性的影响制约,具有价值提升空间;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提升应从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产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践行。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社会稳定功能价值 价值提升 地块尺度 丘陵山区


不同预处理方式下水稻秸秆厌氧消化性能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在恒温35℃和料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5%的条件下,以实验室内培养的不产气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研究了稀碱水解、尿素氨化、生物酶解以及沼液预处理4种不同方式对秸秆厌氧发酵物能转化率、发酵周期、失重率以及木质纤维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5%NaOH及6d生物预处理可明显改善水稻秸秆干物质(totalsolid,TS)产气率,较空白分别提高44.0%和44.6%。0.4%低质量分数尿素预处理无法有效改善水稻秸秆的甲烷转化率,但通过调节C/N比可明显缩短发酵周期。与其他3种预处理相比,沼液预处理在提高秸秆物能转化率、缩短产气周期方面均有优势,其TS产气率达到333.9mL/g,TS产甲烷率达到180.7mL/g,分别较空白提高27.9%和21.2%。通过对厌氧发酵前后稻秆木质纤维含量比较分析,产气率与失重率有一定的关联,1.5%NaOH处理样品发酵后纤维素、半纤维素损失最大,但沼液中高浓度的COD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因此秸秆沼气工程预处理方式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产气率的提升,也要顾及沼液后续处理等问题。沼液预处理可能成为今后水稻秸秆沼气工程较理想的方式。


重庆秦巴山区农户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贫困山区农户有效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提供政策参考,对重庆秦巴山区8个区县1520名农户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调研数据,分析农户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状况,并构建农户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农户对种植技术信息和优良品种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涉及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优良品种、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气象与灾害预报防治7类信息,集中于种植、养殖技术信息。不同特征农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总体需求程度较高。农户的种植技术信息需求受个人文化水平、家庭规模、务农收入的影响,而农户对优良品种信息的需求受到信息交流、技术共享、总收入、生产规模等的影响;二者均受到农户个人文化水平、农产品价格、政策优惠和政府务农补贴的影响。


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进展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直链淀粉的含量是评价玉米淀粉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ae基因的发现使商业性的高直链淀粉育种项目得以开展。本研究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的兴起和玉米直链淀粉的利用价值,从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两方面探讨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育种方法,并综述了有关直链淀粉检测的研究进展和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的栽培要点。


芽期耐低温淹水的水稻种质的评价与筛选
《杂交水稻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种芽进行10 d低温(5℃)淹水(5 cm深)胁迫处理,根据种子成苗率和幼苗生长指标的变化,评价了204份水稻育种材料的耐低温淹水特性。结果表明,低温淹水胁迫处理后,有36份材料能够不同程度成苗,其中14份材料的成苗率胁迫系数达到1;与正常条件下发芽的对照相比,低温淹水胁迫处理的成苗率、根长、根数、苗高、株鲜重、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均显著下降,且各性状基因型差异扩大;成苗率胁迫系数和各幼苗生长指标的胁迫系数之间密切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对36份成苗的水稻材料的耐低温淹水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了5份耐低温淹水能力突出的水稻种质。


灰树花漆酶基因异源高效表达及对茜素红染料的脱色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腐菌灰树花RNA为模板,通过RT-PCR得到漆酶Gf-lac1基因的完整CDS序列。构建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 PICZB-Gf-Lac1,通过电转化法导入其中。部分阳性转化子PCR结果表明,Gf-lac1的CDS序列已经整合到甲醇毕赤酵母染色体上,经液体摇瓶培养后筛选出蛋白表达较高的酵母工程菌株。漆酶活力达53 U/L。研究了重组漆酶对染料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漆酶对蒽醌类茜素红脱色可达53.6%;杂环类中性红、偶氮类甲基橙和三苯基甲烷类孔雀绿的脱色率低于茜素红,脱色率分别为15.5%,15.1%,0.23%,显示重组漆酶对茜素红脱色效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对含蒽醌类染料的废水处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