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针对重庆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工程技术、法规、建设管理、资金筹措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重庆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农村饮用水
安全现状
对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Ce(NO3)3、La(NO3)3、KNO3、KH2PO4、青霉素、IAA、NAA浸种对水稻种子Q优6号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NAA外,其他几种外源物质对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均有一定的效果。经IAA、KNO3浸种处理能极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经Ce(NO3)3、KH2PO4浸种处理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经La(NO3)3、青霉素浸种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提高不显著,而经NAA浸种处理对种子的发芽有一定的副作用。
关键词:
外源物质
浸种
浓度
发芽率
效果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分析重庆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重庆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就提高重庆市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重庆
水资源
承载力
利用探讨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重庆地区96份野生大豆和102份地方品种,检测其蛋白质、脂肪及异黄酮含量,并进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探索重庆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生态分布规律以及异黄酮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发掘品质优良的大豆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野生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于其地方品种,但异黄酮含量高,不同类型大豆的异黄酮含量变异丰富。试验同时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优异种质资源5份。认为不同生态区大豆品质含量有差异,地理上存在不同品质性状的分布差异,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地方品种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地方品种
异黄酮
品质性状
相关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B-298菌株代谢产物与多菌灵、百菌清、大生M-45等3种化学药剂,在室内分别对番茄黑斑病和番茄叶霉病两种病原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B-298代谢产物和大生M-45对两种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黑斑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抑菌效果相当,抑菌率最高达89.4%,优于百菌清和多菌灵;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叶霉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和百菌清相当,抑菌率最高达90.5%,优于多菌灵。
关键词:
菌株代谢产物
化学药剂
番茄黑斑病
番茄叶霉病
抑菌作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油菜品质的快速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油菜的水分、脂肪、蛋白质、纤维,并用光谱影响值法(Leverage)对异常值进行判断和处理,建立了油菜的水分、脂肪、蛋白质、纤维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可以快速地检测油菜的水分、脂肪、蛋白质、纤维。
关键词:
油菜
品质
近红外
检测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及其衍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吸收/吸附来处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食用菌富集重金属是生物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食用菌修复作用主要通过对重金属的吸收来降低其生态毒性,从而对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本文论述了食用菌对重金属Cu、Cd、Pb、Zn、As、Cr的富集作用,揭示了食用菌富集重金属的可能机理,并对采用食用菌富集重金属以治理环境污染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食用菌
重金属
富集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永川区自然生长茶园定时调查,发现茶园害虫-天敌2纲18目67科97种,其中天敌有2纲33科54种。茶园天敌中蜘蛛目14科16种;膜翅目天敌寄生蜂共7科13种,研究发现,陷阱法对诱捕蟋蟀和蜚蠊效果较好,而使用黄盘可以较好的引诱寄生蜂,认为永川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种类比较丰富。
关键词:
重庆市永川区
茶树
天敌
害虫
《杂交水稻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庆1A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用Q2B与越南抗稻瘟病材料X21杂交,F2代中选单株与美国材料Lemont复交,F4代再与野败型不育系Q2A测交并连续回交育成的优质籼型不育系,该不育系异交习性好,米质优(达国标1级),配合力强,中抗稻瘟病,2007年8月通过重庆市技术鉴定。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庆优78(庆1A/R78)产量高,抗病性较好,于2010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庆1A
优质
选育
《生态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先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指出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不够,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与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稻田耕作制度相匹配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研究亟待加强;技术推广保障体系薄弱,适合农村实际的推广机制有待进—步探索。其次,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生物学特性、节能减排效应和病虫害生态调控等4方面综述了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针对我国南方稻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稻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出了3点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生态补偿等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重点开展技术攻关,深入研究中稻-再生稻优质、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丘陵山区稻田周年高效农作制度创新与配套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以水旱轮作为中心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节能减排效应的技术机理;进一步强化现有技术集成,扩大技术成果的示范,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
关键词:
稻田
保护性耕作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