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成熟度对糯玉米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成熟度的3种糯玉米为材料,通过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VC、蛋白质含量及其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品质指标的测定,并结合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对糯玉米挥发性物质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分析,考察成熟度对糯玉米品质及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的糯玉米品质指标和香气成分具有显著差异,品质指标大致呈波动变化,而其含量随成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香气成分在渝甜糯中共检出46种,渝科糯中检出33种,渝糯3000中共检出47种,主要成分为烯萜类和醇类,含量超过50%,其中在第四成熟期香气物质含量最丰富。


糯玉米酸奶加工工艺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乳熟期糯玉米原浆和脱脂奶粉为发酵基质,研制糯玉米酸奶。结果显示,糯玉米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糯玉米原浆40%,蔗糖5%,脱脂奶粉5%,菌种发酵剂7%,琼脂0.12%;在42℃下发酵6~8 h,在4℃下冷藏12 h,可得到品质较优的糯玉米酸奶。


特晚熟红桔JZT(P)-1胚珠败育的胚胎学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探明晚熟无核红桔的无核机理,为晚熟柑橘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特晚熟无核红桔JZT(P)-1为实验材料,采用直接解剖、连续石蜡切片、显微技术等方法重点对其胚珠败育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JZT(P)-1胚珠中的孢原细胞、胚囊原始细胞以及不同发育程度的胚囊基本上都败育,极少数胚珠发育成为健康的种子。在幼果前50天的发育中,胚囊原始细胞多起源发育,发生时间紊乱,使得珠心中早期孢原细胞及不同发育期胚囊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促使胚珠中各雌性结构的败育。幼果中雌性败育率极高,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到正常胚的发育十分困难。基本成熟的果中,种子数0~4粒,平均种子数(1.3±0.42)粒,经济无核率高达100%。正常种子多胚。研究结果为探明特晚熟红桔新种质JZT(P)-1的无核机理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此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抗虫转基因玉米研究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常用转化方法和转基因玉米转化体的鉴定方法,对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后续实验的抗虫性分析鉴定及遗传稳定性评价与利用也进行了介绍。进而探讨了Bt毒蛋白基因在玉米遗传转化上善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应加大力度对瓶颈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山东寿光设施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形态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典型区域采样调查,系统探讨了山东寿光市设施菜地中砷的含量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设施菜地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中总砷含量分别为8.27、7.93mg·kg-1,是对照土壤的1.19和1.23倍,易溶性砷(AE-As)含量分别为0.13、0.06mg·kg-1,是对照土壤的1.63和3.00倍;土壤中的砷主要以残渣态砷(O-As)存在,其含量占总砷的63.0%以上,其他形态砷含量依次为铁型砷(Fe-As)>钙型砷(Ca-As)>铝型砷(Al-As)>AE-As;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AE-As含量显著增加,Al-As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种植15a设施菜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AE-As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5.0%和150.0%,Al-As含量分别提高了51.6%和190.4%,而Fe-As和Ca-As含量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麦长管蚜种群在不同小麦品种与生育期上的时间格局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CSCD
摘要: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