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15条记录
亚热带可变电荷土壤磷素淋失临界点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我国亚热带地区16种典型可变电荷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P)淋失临界点的Olsen-P含量,以及可能对其构成有影响的8个化学性质指标(pH、CEC、粘粒、有机质、交换性钙、镁和铁铝氧化物含量),以探讨可变电荷土壤P淋失临界点的特点及其与土壤相关性质的关系,并评价当前的P淋失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可变电荷土壤P淋失临界点的Olsen-P含量(56~123mg·kg-1)差异很大,旱地土壤临界点Olsen-P含量主要集中在低值区间(<60mg·kg-1),而水稻土临界点Olsen-P含量集中在高值区间(>80mg·kg-1);旱地土壤P淋失风险高于水稻土.主成分分析显示,可变电荷土壤的pH、粘粒、CEC、有机质、交换性钙镁、氧化铁铝等化学性质同时对其临界点Olsen-P含量构成正的或负的影响.因此,临界点Olsen-P含量与单一因素的回归分析不仅不能够确切地反映临界点Olsen-P含量与这些化学性质的关系(与pH、CEC、粘粒、交换性钙镁含量无显著相关),甚至与理论上的关联相违(与氧化铁铝含量呈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果比较,可变电荷土壤在旱作和稻作下的P淋失临界点的Olsen-P含量都普遍高于永久电荷土壤,研究的16种可变电荷土壤的实际Olsen-P含量也远低于临界点Olsen-P含量,由此推断南方地区耕作土壤的P淋失风险仍较小.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P淋失临界点 土壤理化性质 P淋失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扬稻6号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CSCD

摘要:【目的】对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的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鉴定,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不同时期播种,大田记录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等,并鉴定米质和稻蔸越冬性;在室内低温条件下测定苗期叶片电导率、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对不同密度处理的扬6早再生力进行鉴定。【结果】扬6早生育期为99 d,比扬稻6号少32 d;与扬稻6号相比,扬6早除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略高外,其他主要性状尤其是单株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扬6早米粒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较扬稻6号低,米饭柔软,粘聚性好,食味佳。扬6早轻感稻瘟病,抗病性和抗寒性均优于扬稻6号,且稻蔸越冬性较好。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以每穴3苗、株行距16.7 cm×20.0 cm处理的出苗总数、稻蔸成活率、每蔸平均出苗数较高,扬6早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结论】扬6早株型适中,抗倒、抗病、抗寒,长势好,再生力较强,米质食味性好,在华南稻作区可作早稻种植,收获后稻田可作晚稻秧田。

关键词: 水稻 扬稻6号 扬6早 早熟突变体 特征特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技术在针形绿名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青和干燥是针形绿名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将微波技术应用于茶叶杀青和干燥有利于提高其品质。为了提高针形绿名茶品质,本文对比研究了微波杀青、滚筒杀青、汽-热组合杀青和汽-热-微波组合等4种杀青方式、微波干燥和传统烘干等2种干燥方式、以及微波和常规2种加工工艺对针形绿名茶品质(感官品质和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杀青方式来看,以汽-热-微波组合杀青效果最好,微波杀青比其它3种杀青方式更有利于提高针形绿名茶外形色泽和叶底,会有损于其香气和滋味,但微波与汽-热组合后杀青能提升针形绿名茶的感官品质;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维C和叶绿素等主要内含成份保留量以微波杀青针形绿名茶为最高。从干燥方式来看,微波干燥比常规干燥更有利于改善针形绿名茶外形色泽、汤色和叶底,但有损于其香气和滋味,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维C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内含成分含量均以微波干燥针形绿名茶为最高。从加工工艺来看,采用微波加工工艺更有利于改善针形绿名外形色泽、滋味和叶底,但有损于其香气和汤色;微波加工工艺针形绿名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总量、碳水化合物和水浸出物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常规加工工艺针形绿名茶。因而,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微波技术加工针形绿名茶能明显提高其商品价值和饮用品质。

关键词: 微波技术 针形绿名茶 杀青方式 干燥方式 加工工艺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法对茶树菇干燥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制茶树菇是延长茶树菇保质期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茶树菇进行干燥处理,研究茶树菇干燥过程中的干燥曲线、失水曲线、复水比、干制品质的变化和特性。结果表明:对茶树菇4种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效率和失水速率顺序依次为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自然干燥>真空干燥;复水性效果依次为真空干燥(60℃)>远红外干燥(70℃)>热风干燥(60℃)>自然干燥。根据干燥效率、干制品的复水性和品质等综合考虑,茶树菇干燥方法和温度组合首选温度70℃远红外干燥、其次为温度60℃热风干燥方,不宜选择真空干燥和自然干燥。

关键词: 茶树菇 干燥方法 干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香型糯稻新品种渝香糯1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种子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香糯1号是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用自育的渝糯优16号与香糯119进行杂交选育的优质香型糯稻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香味浓、抗病性较强、株叶型好及再生力强等优点,2011~2012年2年区试平均产量510.06 kg/667 m2,较对照黄华占(452.75 kg/667 m2)增产12.66%;7个区试点均增产。2012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渝审稻2012015)。

关键词: 水稻 渝香糯1号 选育 栽培技术 推广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粒稻种质资源及其遗传育种利用

植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穗部形态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水稻遗传改良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复粒稻是发生于水稻穗粒部的一种突变体材料,在形态上可分为小穗簇生型和颖壳多雌型两种,有自然突变、杂交变异和理化诱变等多种来源途径。作为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在水稻新材料创建、复粒型新品种选育、改善杂交制种结实性及探讨单子叶植物成花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创造复粒新型育种材料、提高穗着粒密度及穗粒数、有效缩短穗长度、改良水稻植株性状及提高产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复粒稻的资源类型、来源途径、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及其育种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复粒稻 种质资源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大豆地方资源多样性评价及群体表型特点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收集于重庆市的103份大豆地方品种进行了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群体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豆地方种质资源以灰色茸毛、黄粒、褐色脐居多,个体之间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3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0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成产量因子、生长势因子及子粒因子。聚类分析将103份地方种质资源聚为6个类群,同一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品种表现较为相似,少部分地方品种差异大,品种类群间的表型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利用这些种质选配育种亲本时应关注各类群间性状差异,而不能仅关注地理来源。

关键词: 大豆 地方品种 表型遗传多样性

氮素营养对茶树组培苗生长影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筛选了茶树诱导培养基及继代培养激素条件,并研究了不同氮素浓度总量及不同氮源比例对茶树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代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出芽快慢依次是B5>WPM>MS。培养基MS+2.0 mg/L 6-BA+0.1 mg/L IBA+0.2 mg/LGA3较适宜茶树继代苗的增殖及生长。茶树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培养基中NH4NO3含量在1.24 g/L时茶树组培苗生长最好;而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n(NH+4-N)∶n(NO-3-N)=30∶30较适于茶树组培苗继代生长。

关键词: 茶树 氮素营养 组培苗 生长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种子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施药后5、10天及玉米收获期,调查统计植株受害率,计算相对防效,收获期调查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白僵菌、BT、辛硫磷3种药剂在施药后5天时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13.60%、22.65%、59.07%;在施药后10天时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18.52%、29.63%、62.96%;在收获时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69.68%、66.68%、63.64%;经3种药剂处理后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7.21%、5.90%、4.16%。因此,白僵菌和BT对玉米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环保,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

关键词: 生物农药 玉米螟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