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126条记录
长枝木霉菌株T05抑菌活性与拮抗机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菌株T05的抑菌活性与拮抗机制,包括菌落的对峙培养试验,挥发性物质和4种分生孢子提取物的抑菌试验。对峙培养试验表明,T05对灰霉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杨树烂皮病菌(污黑腐皮壳(Valsa sordida))均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分别高达88.4%和91.9%;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B.cinerea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高达91.9%,而对V.sordida抑菌作用较弱,最高为37.2%;甲醇、乙醇、Na OH、超声波破碎水抽提4种分生孢子提取物对V.sordida的抑菌试验表明,Na OH提取物100倍液的抑菌率最高,为76.3%,而甲醇和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稍弱,超声波水法的提取物仅对病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长枝木霉 抑菌活性 拮抗机制 灰霉病菌 杨树烂皮病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造形工艺对颗粒形红茶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曲毫→曲毫→曲毫、包揉→曲毫→曲毫、包揉→包揉→曲毫以及包揉→包揉→包揉等4种造形工艺组合对颗粒形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揉造形的颗粒形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茶黄素含量和茶红素含量分别比曲毫造形工艺高0.77%~4.57%、2.67%~5.33%、1.85%~4.70%、2.78%~6.16%、1.62%~1.89%和1.29%~2.04%,其茶褐素含量比曲毫造形工艺低0.41%~1.02%。感官审评表明,包揉造形为主的红茶外形颗粒紧结,滋味浓醇,甜香高长,汤色红明,优于以曲毫造形为主的产品。因此,综合评价颗粒形红茶的较优造形工艺组合为包揉→包揉→曲毫或包揉→包揉→包揉。

关键词: 造形工艺 颗粒形红茶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焙火处理对四川乌龙茶香味与化学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四川早白尖茶树的开面二、三叶新梢为原料制作成颗粒形乌龙茶,并以电焙笼为焙火设备,设置不同的焙火温度(70、90、110℃)和焙火时间(2.5、3.5、4.5 h)处理,探讨焙火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90~110℃的焙火温度可促进四川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发展,并在90℃焙火3.5~4.5 h或110℃焙火3.5 h可获得最佳品质。在焙火过程中,生化成分发生较大变化。

关键词: 四川乌龙茶 焙火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徐家白柚适宜采收期及果实耐贮性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垫江县柚类地方良种徐家白柚的适宜采收期和耐贮性,对2010年11月22日、12月8日和12月21日各时期采收的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并对2010年12月8日采收后室温贮藏0、100和160d的果实品质和损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徐家白柚适宜采收期为12月中下旬,此时果面浅黄色至橙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0%~13.0%之间,可滴定酸在0.79%~0.99%之间,固酸比在13.1~15.2之间。12月上旬采摘的徐家白柚可室温贮藏约100d,失水率仅18.88%,好果率为91.5%,果面光滑,酸甜适度,无粒化,内质优,风味浓郁,品质优于初采时。

关键词: 徐家白柚 采收期 果实品质 耐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老鹰茶喷雾干燥工艺试验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度开发应用老鹰茶资源,以四川老鹰茶为原料,研究了老鹰茶粉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老鹰茶喷雾干燥较优的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90℃、料液浓度25%、进料流量20 m L/min和出风温度90℃。在此工艺下,喷雾干燥产品得率为29.12%,产品内含成分丰富。

关键词: 老鹰茶 喷雾干燥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枝木霉菌株T05发酵液抑菌力参数筛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得到抑菌活性更高的发酵液,研究了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菌株T05发酵液及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灰霉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杨树烂皮病菌(污黑腐皮壳(Valsa sordida))的抑菌活性,并以V.sordida作为指示菌对发酵液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值、接菌量这4项指标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T05发酵液对B.cinerea和V.sordida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B.cinerea的最高抑菌率为PDB发酵液过滤除菌后在48 h的55.48%,对V.sordida的最高抑制率为改良马丁培养基发酵液过滤除菌后48 h的48.68%;培养7 d的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2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更为显著,在24 h的抑菌率都为100%,在96 h时对2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1%和82.6%,均表现出极强的抑菌活性。筛选后获得最高抑菌率的最佳发酵组合为:培养时间6 d、温度28℃、初始pH=6、500 m L的三角瓶装液量250 m L的条件下接菌量为0.5 m L。在该条件下T05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在96 h对V.sordida的抑菌率从82.9%上升到99.0%。

关键词: 长枝木霉 液态发酵 抑菌活性 参数筛选 杨树烂皮病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属掩蔽剂对电极法测定砖茶中氟含量的影响

食品工业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砖茶中氟含量,探讨不同金属掩蔽剂对测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柠檬钠+浓盐酸作金属掩蔽剂,测定的电位值与氟浓度的对数呈直线关系(y=-59.17x+248.1,R~2=0.999),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022 mg/L。其精密度与准确度较好,8次重复测定的RSD为0.51%,3个不同浓度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4.64%~105.88%,平均回收率为99.10%。测试产区砖茶样品氟含量为603.9~1 246.5 mg/kg,销区砖茶氟含量在836.4~1 011.8 mg/kg之间,二者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金属掩蔽剂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砖茶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综合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套作复光后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评价方法,比较不同大豆品系补偿生长能力差异,本研究以136个大豆品系为材料,在田间设置2个处理,即不遮荫和遮荫+光照恢复。于取消遮阳网当日和取消后30d共测定了14项形态指标,成熟期调查每个大豆品种(系)的单株产量。根据遮荫+光照恢复处理和不遮荫处理计算各品种各单项指标的补偿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豆的补偿生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14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计算补偿能力综合得分(D值),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136份大豆品种按照补偿生长能力强弱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Ⅵ类群(10个材料)补偿生长能力较强,产量较高。通过逐步回归建立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评价数学模型,D=-1.314+1.110 X_4+0.623 X_7+0.831 X_1+0.642 X_9,R~2=0.990,并筛选出光照恢复后地上部总干重、叶面积、SPAD、中间节粗作为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主要鉴定指标。

关键词: 大豆 套作 补偿生长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聚类分析 逐步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四种保护酶活力和总抗氧化力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温度适应性是决定昆虫分布和扩散的重要因素。为探索茶淡黄刺蛾Darna trima(Moore)对温度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测定了温度胁迫对4种抗氧化酶的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茶淡黄刺蛾老熟幼虫置于﹣5、0、5、26(对照)、35、37.5、40℃下处理2、4、6 h,测定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力变化。【结果】茶淡黄刺蛾的4种抗氧化酶的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之间均存在显著变化,但不同指标对温度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模式。低温胁迫尤其是﹣5℃对各指标影响最为显著,而高温胁迫影响较小。【结论】SOD、CAT、POD、GST和T-AOC在茶淡黄刺蛾应对温度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判断茶淡黄刺蛾在茶区的分布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淡黄刺蛾 温度胁迫 保护酶 总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PME-GC-MS联用法分析栀子红茶香气成分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方法对栀子红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为栀子红茶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共从栀子红茶中检测出93种香气成分,其中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包括醇类、酯类、其他类、酸类和醛类化合物,其中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六氢茴香素、苯乙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苯甲酸甲酯、棕榈酸、芳樟醇氧化物Ⅳ、茉莉酮内酯、环丁甲酸己酯、芳樟醇氧化物Ⅰ、顺-3-己烯醇丁酸酯、反-异丁子香酚、苯甲醇、苯乙醛、α-法呢烯和柠檬醛等18种化合物是香气成分的主体物质,同时检出在对照茶坯中未检出的43种香气成分。六氢茴香素、苯甲酸甲酯、茉莉酮内酯、环丁甲酸己酯、反-异丁子香酚和α-法呢烯6种含量相对较高的成分可能是栀子红茶具有浓郁栀子花香的特殊成分。

关键词: 栀子红茶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