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RIL群体SSR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自交系黄早四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出153个多态性SSR标记,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些多态性标记进行偏分离分析,发现48个表现为偏分离(P<0.05),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0个标记位点偏向母本B31-3,占62.50%,18个标记位点偏向父本黄早四,占37.50%。这些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有2种:成簇分布和孤立位点的偏分离。在10条不同染色体上共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这些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有关。


粪秆混合厌氧发酵渗滤床工艺的消化性能
《环境工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秸秆-牛粪为原料,利用自行设计的渗滤床反应器(Leach bed reactors),对比研究了渗透液回流喷淋时间、喷淋量、发酵温度及粪秆比4因素对原料物能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罐内物料的TS浓度在13%~15%之间,属于高浓度发酵范畴;9样品产气峰值出现在发酵后的10~14 d,物能转化率排序为L6>L2>L9>L7>L1>L8>L4>L5>L3;TS产气率相对较高的共同特点主要为35℃中温、较高的渗滤液回流量以及较高的粪秆比。通过TS产气率的直观分析,4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大小排序分别为发酵温度>粪秆比>喷淋量>喷淋时间间隔,得到的最佳工况参数为喷淋时间间隔2 h、喷淋量4 L、发酵温度35℃、粪秆比1∶1,此条件下得到的平均TS产气率为(98.4±3.5)mL·g~(-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温度、粪秆比及喷淋量对产气结果影响极显著,为控制渗滤床发酵工艺的主要参数。


三系杂交中籼组合渝优865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优865是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不育系802A与恢复系渝恢865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13年通过重庆市审定(渝审稻2013001)。介绍了渝优865的亲本特征特性,总结了渝优865在重庆的高产制种技术。


新型香稻渝恢2103香味分子遗传特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味是优良稻米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2-乙酰-1-吡咯啉(2AP)是最主要的香味物质,然而2AP生物合成机理至今仍未确凿。本研究筛选了与2AP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甜菜碱脱氢酶2基因(Badh2)在30份水稻材料中的3种突变类型,从中发现1份新的香稻材料渝恢2103,该材料Badh2基因序列编码区无突变,遗传分析显示渝恢2103与badh2-E7突变型香稻宜香1B香味基因不等位,与非香稻杂交F2香与非香分离比接近9∶7,与香稻杂交F2香与非香分离比接近7∶9,表明渝恢2103的香味受多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了与2AP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日本晴、渝恢2103和宜香1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adh2基因在日本晴和渝恢2103中表达差异不大,但在宜香1B中表达量异常高;多数脯氨酸与谷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宜香1B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日本晴和渝恢2103;推测宜香1B的2AP合成同时受Badh2基因以及脯氨酸与谷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渝恢2103香味形成可能与这些基因无必然联系。渝恢2103特殊的遗传特性可能为水稻香味形成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突破点。
关键词: 香稻 2-乙酰-1-吡咯啉 脯氨酸 谷氨酸 Badh2 遗传特性


优质水稻恢复系渝恢2103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恢2103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渝优水稻团队以国际水稻所资源IR9129的变异单株为亲本,采用花药培养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而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香稻恢复系,具有米质优、稻瘟病抗性较强、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等优点,于2009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配组的杂交水稻品种渝香203先后于2006,2008,2008和2009年通过了重庆、贵州、陕西和江西等省级品种审定,并于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1年开始连续6 a被推荐为重庆市推广的水稻主导品种。


糯稻89-1渗入系苗期耐寒鉴定及生理机制初步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糯稻89-1能通过腋芽休眠抗御低温越冬。以东乡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为对照品种,以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对糯稻89-1和籼稻恢复系(明恢63,万恢86,蜀恢527,中413)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群体(BC1F9)进行苗期耐寒性鉴定。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48 h后然后在1/2 MS营养液中恢复生长7天,50个BILs群体中株系S176在3次苗期耐寒性鉴定中死苗率分别为5.2%,7.9%和9.4%,表明株系S176为强耐寒基因渗入系。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低温处理,S176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都大于糯稻89-1;而丙二醛含量下降幅度且低于糯稻89-1;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在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些结果说明S176渗透物质比糯稻89-1积累快且幅度大,而细胞膜过氧化产物积累速度较慢,更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生防长枝木霉菌株T05生物学特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菌株T05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T05在PDA、MEA、查彼和基本培养基上都能生长,以在PDA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上,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温度为25℃;pH值为4~10,最适pH=6。在基本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维生素是VB_1。分生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当其分别在PDB、2%蔗糖水和自来水中时,以在PDB中的孢子萌发率最高。在PDB中,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温度为25℃;接种后8 h就有15%的萌发率,在16~24 h内萌发率为25.33%~46.12%。
关键词: 长枝木霉 生物防治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 分生孢子萌发


生防长枝木霉菌培养特性及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鉴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宏观观察法和显微镜镜检的方法,在PDA和MEA培养基上对1株自我采集的具有生防价值的木霉菌株T05进行了培养特性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产分生孢子较早且多,也能产生厚垣孢子;在MEA上能产生分生孢子,但不产生厚垣孢子。该菌株产孢簇为松散羊毛状到紧实的疱状结构;分生孢子梗具有较简单的分枝系统,通常呈直角的1~2次分枝,单生或有时成对。瓶梗不规则地在侧面分布,时常单生,安瓿形或柱形,基部常缩缢但不明显;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方形到椭圆形、绿色、光滑,大小为(2.0~3.0)μm×(2.0~6.0)μm。根据这些形态特征将菌株T05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在此基础上,对T05的rDNA转录间区序列ITS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tef1-α的第5内含子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表明,该菌株的ITS序列和tef1-α的第5内含子序列与长枝木霉的多个菌株都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因此属于长枝木霉。
关键词: 长枝木霉 培养特性 形态学 rDNA的转录间区序列 翻译延伸因子1-α亚基蛋白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