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鲜湿甘薯渣水分相态分布测定及其束水机制分析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鲜湿甘薯渣的束水机理,以10种不同品种鲜湿甘薯渣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仪测定鲜湿甘薯渣中水分的相态分布,分析甘薯渣各相态水分与主要有机非水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酶解实验进行因果关系验证.结果表明:10种鲜湿甘薯渣中存在3~4种相态的水分,分别命名为组成水(T21,0.658~2.310 ms)、固定化水(T22,7.055~21.550 ms)、滞化水(T23,377.410~705.480 ms)和自由流动水(T24,705.480~3 764.936 ms);鲜湿甘薯渣中滞化水含量最高,平均占比93.59%,固定化水含量次之,平均占比5.15%,组成水和自由流动水含量较少,分别占比0.85%、0.41%;鲜湿甘薯渣中主要相态水分滞化水与果胶、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鲜湿薯渣经果胶酶水解后可排出水量显著增加,而经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解后的薯渣可排出水量无明显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大部分淀粉颗粒被包裹或束缚于细胞壁碎片中.此研究可为甘薯渣高效脱水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中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维生素A类物质包括视黄醇(维生素A)、视黄醛和视黄酸等,自1913年被发现以来,已被证明在动物发育、生殖和免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调控细胞增殖、器官发育、生长繁殖和视觉感受等。该文在总结维生素A类物质吸收及转化过程的基础上,对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视觉形成、生长发育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目前对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根据模式动物(哺乳动物)中的相关报道对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发育、免疫调节、神经元可塑性和行为认知等方面的潜在功能进行展望,以期为昆虫维生素A类物质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几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活性氮组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及其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土壤中的胞外酶(纤维素酶、乙酰氨基肽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外源氮的输入反应强烈且迅速,通过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以了解土壤氮素变化.为探究几种改良剂施用对酸化花椒园土壤活性氮组分特征及相关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厘清改良剂与土壤活性氮组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紫色土酸化治理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pH值和全氮、活性氮组分及土壤纤维素酶(S-CL)、过氧化物酶(S-POD)和乙酰氨基肽酶(S-NAG)活性,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JZ和SF两个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39和2.25;与对照处理相比,OM处理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了61.45%,显著增加了土壤氮库存量(p<0.05);(2) JZ和OM处理土壤PON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02.20%和101.45%; F和OM处理土壤MBN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44.28%和19.08%,土壤DON分别提高了72.35%和57.61%;截至2022年6月,JZ处理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63倍和5.43倍;(3)施用了改良剂的4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胞外酶活性(p<0.05),其中JZ处理S-CL和S-POD活性最高,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34.72%和96.27%, F和OM处理S-NAG活性提高较显著,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90.63%和75.59%.综上所述,酸性紫色土壤施用石灰、酒糟灰渣及有机肥中和土壤酸度效果最显著,同时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库积累和活性氮组分转化.


茄子高抗青枯病雄不育系的创制及应用评价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嫁接是防治茄子青枯病的主要手段,生产上对优势抗性砧木需求旺盛。以稳定的雄不育兼单性结实材料CMSD-6为雄不育供体亲本,以高抗青枯病材料BW2、BW9、铁木砧为抗青枯病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及农艺性状、育性、抗病性鉴定、配合力分析等方法,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高抗青枯病雄不育系CMSBW2、CMSBW9、CMSTMZ,其中CMSBW2主茎粗和株高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均最高,青枯病发病率GCA效应值最低,可作为茄子砧木新品种培育的核心亲本加以应用。研究结果为实现茄子砧木抗性升级、降低人工制种成本、确保杂种纯度、防止亲本流失奠定了材料基础。


sRNA移动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存在多种互作,涉及到基因表达、代谢组学变化和植物激素串扰等多个方面。小RNA(small RNA,sRNA)作为一种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调节因子可在基因转录或转录后起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染色体的剪接和翻译,诱导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抑制和指导靶转录本降解等。因此,sRNA介导的基因调控是植食性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外源sRNA在植食性昆虫和植物细胞间、细胞外以及生物体间的信号分子作用备受关注,且基于sRNA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也逐渐被应用于实践。该文主要对s RNA在植食性昆虫和植物间的迁移方式及sRNA在植食性昆虫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sRNA对植物-寄生体-植食性昆虫体系的影响,并对sRNA在农业重大虫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开发绿色高效的生物防治药剂,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
关键词: 小RNA 移动方式 害虫生物防治 植物 植食性昆虫 互作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茶叶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理论支撑。采集了15个地理种群共148个茶毛虫幼虫样本,测定了茶毛虫的COI、ND5序列及EpBYV的RdRp序列,利用软件DnaSP 6.12.03、Arlequin 3.5.2.2和MEGA 7.0.26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合并COI、ND5序列分析发现,茶毛虫的15个地理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80 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 17),99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90,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87.12%),且组间分化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吻合,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推测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较为稳定。EpBYV的RdRp序列在除重庆城口种群外的138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5 26)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7 95),93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57,P<0.0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62.1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支持EpBYV种群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将较为稳定,但在重庆城口和福建宁德有种群扩张风险;EpBYV群体经历了种群扩张,EpBYV在茶毛虫群体中的感染率和种群扩张能力都较高,具有应用于茶毛虫生物防治的潜力。


重庆沱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改善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重庆沱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重庆沱茶保健功能研究和T2DM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热水浸提、真空冷冻干燥制备获得重庆沱茶提取物,采用福林酚法、蒽酮比色法、茚三酮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检测其主要品质成分.选取24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6只用基础饲料喂养,设为正常对照组(NC组);18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注射诱导构建T2DM小鼠模型,以低剂量(400 mg/kg,TTEL组,6只)和高剂量(800 mg/kg,TTEH组,6只)重庆沱茶提取物灌胃,T2DM模型对照组(MC组,6只)和N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周期为8周,每天灌胃1次.试验期间测量记录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和空腹血糖,干预结束后,分析重庆沱茶提取物对小鼠组织病理形态、血糖、血脂和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重庆沱茶提取物的主要品质成分中,茶多酚含量最高(34.45%),茶多酚主体成分(儿茶素类)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18.22%).重庆沱茶提取物干预可有效缓解T2DM小鼠的体质量减轻和肝脏、胰腺病理损伤;干预8周后,TTEL组和TTEH组小鼠空腹血糖均较MC组显著下降(P<0.05,下同),TTEL组降幅为23.95%,TTEH组降幅为48.94%.同时,重庆沱茶提取物能改善T2DM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其中高剂量重庆沱茶提取物的改善效果更佳;与MC组相比,TTEL组、TTEH组小鼠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表明重庆沱茶提取物干预可显著改善脂代谢紊乱;与MC组相比,TTEL组、TTEH组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表明重庆沱茶提取物干预能显著改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结论]重庆沱茶提取物具有降血糖效果,具备开发为降血糖功能食品的潜力.


水稻OsmTERF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解析水稻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OsmTERF)家族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以OsmTERF家族成员Os06g0225100基因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该基因,并利用同源重组成功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分析发现该基因CDS序列为1 215 bp,编码404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mTERF motif,属于OsmTERF蛋白家族,该蛋白不含信号肽,是线粒体转运肽。利用RiceXPro数据库预测到该基因表达能够贯穿整个生育期,可能参与植株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本研究为阐明该基因在水稻中的功能及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为亲缘关系较近的谷子、高粱、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OsmTERF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播期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渝西地区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和抗倒伏的影响,以渝香优8133和泰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播期(B1:3月29日、B2:5月25日)和5个播种密度(D1:每1 hm2 1.50×10~5穴、D2:每1 hm2 1.95×10~5穴、D3:每1 hm2 2.40×10~5穴、D4:每1 hm2 2.85×10~5穴、D5:每1 hm2 3.30×10~5穴),分析茎秆力学、茎秆形态及器官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早播处理(B1)相比,迟播处理(B2)可显著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水平;同时,B2播期处理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有效穗数导致茎秆倒伏指数显著提高。随着播种密度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B1播期下D3处理产量最高,B2播期下D4处理产量最高,但与D3处理差异不显著;而倒伏指数呈持续增加趋势,2个水稻品种趋势一致。与D1处理相比,B1和B2播期的D2、D3处理倒伏指数增幅较小,D4、D5处理显著升高,以渝香优8133表现明显。在B1和B2播期下,D2、D3处理的单株茎鞘干重、基部节间茎粗、壁厚及茎鞘充实度与D1处理相当,而D4、D5处理大幅降低。综合分析认为,在B1和B2播期下,D3处理是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抗倒伏协同较好的适宜播种密度。


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魔芋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工、食品保健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随着魔芋种植年限的增加,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导致魔芋品质降低、产量下降,严重限制了魔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魔芋病害发生、危害和绿色防控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在魔芋健康栽培、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抗病育种等绿色防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生防微生物、微生物抑菌代谢产物以及植物源抑菌物质等生防因子在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防治中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制定安全高效的魔芋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