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15条记录
杂交中籼稻新组合Q优12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优12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用自育新不育系Q4A与自育恢复系R1222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形态好,熟期适中,适应性广,产量高,米质较优。200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2008002)。

关键词: 杂交水稻 Q优12 选育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杂交中籼稻新组合Q优18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优18是重庆市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Q3A与自育恢复系R1018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标准,200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重庆海拔800m以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关键词: 杂交水稻 Q优18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籼稻不育系Q4A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4A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科院水稻所用(Q1B×浓香16)F5与双抗7702复交,再用复交F3代与Q2A测交引入野败型胞质并连续回交育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异交习性好,米质优,达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3级标准),中感稻瘟病。2007年8月通过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用Q4A与恢复系R7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Q优12已于2008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Q4A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中1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双柱法气相色谱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的同时测定蔬菜中1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采用毛细管双柱法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用乙腈直接提取,经盐析、浓缩后,选用火焰光度检测器(FPD),DB-1701毛细管柱和HP-50+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进行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13种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久效磷、磷胺、毒死蜱、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对硫磷、水胺硫磷、三唑磷)的检出限为0.007~0.048 mg/kg,平均回收率为75.2%~119.2%,相对标准偏差0.7%~9.3%。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重现性好,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蔬菜中1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关键词: 蔬菜 有机磷农药 多残留 气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微型番茄品种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微型番茄品种比较试验的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微型番茄品种进行了6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加权关联度大小顺序为X8>X5>X2>X15>X6>X1>X14>X9>X4>X12>X13>X3>X11>X10>X7,即X8综合性状表现最好,X7最差。

关键词: 微型番茄 灰色关联度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套袋处理对北碚447锦橙果实色泽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碚447锦橙为试材,采用7种果袋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分析套袋对果实色泽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加快果面退绿,提高果面亮度,有利于色泽呈现,但同时也抑制了类胡萝卜素积累,果实色泽偏黄;采收时,不套袋的果皮颜色比套袋后的好,单层果袋处理的果皮颜色比双层果袋处理好;双层果袋处理果皮颜色偏黄,果面亮度较高.亮度与黄色正相关系数为0.9887**,黄色与色饱和度正相关系数为0.9552**,红色与色调角负相关系数为-0.9586**;对橙色和红色果实的柑橘品种,可采用遮光率弱的单层果袋套袋栽培,并于采前30d左右摘袋增加光照,有利于改善果实外观色泽.不宜采用遮光性强的双层果袋对橙色或红色的柑橘品种套袋栽培.

关键词: 锦橙 套袋 色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蜡梅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林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构建好蜡梅花cDNA文库并进行EST分析基础上,通过随机克隆测序,得到1个蜡梅几丁质酶的cDNA基因,命名为Cpchia(GenBank登录号:FJ749130)。CpchiacDNA全长为1184bp,开放阅读框为954bp,编码317个氨基酸,其结构包括信号肽、几丁质结合域、可变交联区、催化区,无C端延伸区,为ClassⅠb型胞外几丁质酶,属于几丁质酶第19家族。将Cpchia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l细胞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融合蛋白,利用透析法获得复性蛋白,其几丁质酶活性经DNS法检测达到200U.mL-1。酶活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试验条件下,pH7.0有利于酶的稳定和活性发挥,40℃活性最高,在0℃低温下也有较高活性。上述结果说明,分离的Cpchia基因编码蛋白具有几丁质酶活性,而且可能与蜡梅花的抗寒性形成有关。

关键词: 几丁质酶 克隆 原核表达 蜡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12S的育性转换及其APRT基因的表达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选育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温光敏核不育系C412S为试材,以C412S回交转育时的受体亲本C412为常规品系对照,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育性转换特性。用涂抹压片法观察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进程,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不育与可育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中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APRT)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播种期改变雄性发育的温光条件,C412S表现出完全不育—高不育—半不育—正常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C412S花粉败育的高峰在单核小孢子晚期,主要表现圆败型不育。C412S的育性敏感期是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其中最敏感的时段是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减数分裂期。与对照相比,C412S的APRT1基因序列有个别碱基变异,但编码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单核期,与晚播可育条件相比,早播不育的C412S幼穗中APRT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因此认为,其育性转换与幼穗中APRT基因转录水平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TGMS) 育性转换 败育 APRT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跗线螨为害致茶树新梢挥发物组成的改变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西南茶区重要害螨茶跗线螨的为害是否诱导新梢释放挥发性互利素,取重庆和四川大面积种植的大叶种蜀永808和四川中小叶种1芽2叶茶梢,以SDE法抽提香精油,在提取的香精油和乙醚混合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钠,静置,吸除水分,过滤,氮气吹扫浓缩,以GC-MS配合标准样品鉴定组分。从健康的和螨害的蜀永808挥发物中检出24和18个组分,螨害之后,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的含量增为健康的3.29和2.45倍。从健康的和螨害的四川中小叶种挥发物中检出14和20种组分,螨害后水杨酸甲酯含量增为健康的3.09倍,螨害挥发物中检出反,反-α-法尼烯和反-β-罗勒烯。认为螨害改变了新梢挥发物的组成,释放出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等互利素。

关键词: 茶跗线螨 螨害茶梢 茶梢挥发物 水杨酸甲酯 苯甲醛

灰色关联分析在春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春大豆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粒重,其后依次是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度、有效分枝。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单株粒重与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单株粒数与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关系密切。因此,对春大豆的高产育种而言,应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重视选育单株粒重高、单株粒数多、主茎节数多、单株荚数多和百粒重高的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底荚高度和有效分枝的选择。

关键词: 大豆 主要性状 灰色关联分析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