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水稻新组合Q优11号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优11号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Q3A与自育恢复系R1099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中,抗病性较好,产量高等特点,2009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村镇水源地土壤中砾石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重庆水库水源地坡地土壤中砾石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砾石含量增加,扰动土水分特征曲线的幂函数拟合式的a值逐渐减小,b值逐渐增大。在垂直入渗和水平扩散中,随砾石含量增加,累计入渗(扩散)量逐渐减少,总入渗(扩散)时间先减后增,总入渗(扩散)率则相反;垂直入渗的饱和含水重量、沥水后含水重量、开始下漏时间、下漏稳定时间逐渐减少;任意时刻的入渗(扩散)率按Kostiakov入渗模型进行拟合,系数k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指数a则相反。在土壤蒸发中,砾石覆盖土样的初始含水量和累计蒸发量最小;61 h前,混合土样平均含水量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61 h后,砾石含量为30%土样的累计蒸发量增加相对缓慢,砾石覆盖土样的含水量下降相对减弱;蒸发结束时,累计蒸发量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砾石覆盖土样的含水量小于无砾石土样,约等于砾石含量为10%的土样。


重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区域居群表型多样性初步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重庆地区若干野生大豆区域居群的8个形态性状,分析了区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数量性状有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区域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地理相关性);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百粒重>单株产量>地上部分茎叶干重>株高>播种至开花天数;各形态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显示,东北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样本数较多的5个区域居群分为3个地理组和1个特别居群组,显示重庆地区地理区域居群存在明显的西部、中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东北部是形态变异丰富的地区。
几个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6个自交系按8×8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成64个组合,研究其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粒数、小区籽粒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极显著水平;控制这14个性状的基因效应中主要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较少;本试验材料中561、B603-6-1、8954、4781tl41、268、549、478C4等7个自交系GCA综合性状较优,为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根据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16个自交系划分成6个类群:549、8954为一类;268、478C4、冬4011、N7931、478G为一类;4781tl41、苏11为一类;561、B603-6-1为一类;WJ01、石79、1058为一类;吉1037、200H为一类.


四川名山引种浙江良种绿茶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龙井长叶、龙井43、迎霜、浙农113和浙农117等5个浙江品种引进四川名山后新梢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川西茶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引进品种新陈代谢的强度和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组成的变化。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增加,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减少,酚氨比也减小。这些生化成分的变化,使鲜叶原料更适制名优绿茶。


抗青枯病番茄新品种‘渝抗10号’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抗10号’番茄是新育成的一代杂交种,无限生长型,中晚熟;果实圆形,成熟果红色,平均单果质量14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12%,维生素C含量0.181mg·g-1,可溶性糖含量3.62%,可滴定酸含量0.38%;果实硬度0.71kg·cm-2,耐贮运;高抗青枯病,抗ToMV和枯萎病;露地栽培平均产量53.7t·hm-2。


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与产地气象因子及土壤的关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62个黄花蒿产地的环境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差异,各产地的气象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青蒿素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青蒿素含量的气象因子:年降水量、温度和湿度。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青蒿素含量主要受年降水量和7月最高温度的影响;分类回归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和7月平均温度分别出现在分类回归树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在年降雨量>970.5 mm、7月平均温度>27.55℃,土壤类型在紫色土、黄红壤和黄壤的条件下,青蒿素含量较高。
关键词: 黄花蒿 青蒿素含量 气象因子 土壤类型 产地 回归分析


香稻香味遗传育种及其保香栽培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稻是一种珍贵的具有天然香味的功能稻和特种稻,具有食味品质好、营养保健、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揭示了香稻香味的遗传特点及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对香稻香味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与克隆,这对香稻的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研究者在香稻的保香栽培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优质香稻的产业化、无公害、绿色生产将是未来香稻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香稻在香味遗传机理、国内外育种状况、香稻选育方法、影响香味的环境因素、保香栽培要点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今后香稻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将为今后香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