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Output(模糊匹配)
124条记录
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 2015

摘要:为了研究重庆河谷浅丘区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产量的影响,以鲜食型紫色甘薯品种"渝紫7号"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测定紫色甘薯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鲜重、T/R值、商品薯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渝紫7号"的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单株薯鲜重数呈波动变化,T/R值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不同种植密度间有所差异。当种植密度为6000株/667 m~2时,单株鲜薯重、商品薯率和鲜薯产量最高,T/R值下降速率最快,鲜薯产量为1574.2 kg/667 m~2。重庆河谷浅丘区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0株/667 m~2。

关键词: 紫色甘薯 种植密度 产量 河谷浅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41.7%,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16.6%,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常规稻 杂交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主推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适宜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重庆主推油菜品种的油蔬两用适宜性,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7个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分品种分阶段采摘菜薹,调查各品种农艺性状及菜薹、菜籽产量,并分析菜薹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综合经济效益等。【结果】不同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总产值及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中油杂11鲜菜薹产量最高,达2498.75 kg/ha,比对照增产1.3%;德新油59菜籽产量及总产值最高,达2516.26 kg/ha和20950.47元/ha,分别高出对照43.1%和16.7%;先油188、德新油49、天油97和中油杂11营养品质较好;17个油菜品种菜薹口感清脆、无苦味,均可作为可口的时令蔬菜食用。【结论】中油杂11、德新油49、先油188、鼎油杂3号、德新油59、南油12和新宇油7号综合表现较好,油蔬两用适宜性高于对照品种油研10号,可作为油蔬两用品种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油蔬两用 适宜性 产量 品质 重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与密度对重庆山区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为探明玉米新品种'渝单30'在重庆地区的最适播期及最佳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播期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播期延后,生育期天数缩短、百粒重及产量降低,株高、穗位高随播期的延后而增加,穗部性状变化不显著。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也随之增加,穗长、穗粗、茎粗、行数、行粒数等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百粒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到一定阀值后,密度增加,产量和百粒重则减少。3种播期下产量表现为A1>A2>A3,4种密度下产量表现为B3>B4>B2>B1,播期密度互作下产量表现为A1B3>A1B4>A2B3>A2B4>A3B3>A3B4>A2B2>A1B1>A2B1>A3B1。因此适当提前播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确定了A1B3是重庆地区的最佳种植配置。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以青贮玉米品种渝青玉3号为研究对象,分5个采收期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随着采收期推迟,干重一直增加,鲜重不断降低,秸秆中ADF和NDF含量不断增加,粗蛋白含量和IVODM不断降低,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下降,籽粒中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粗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授粉后27~34 d是最佳采收时期。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采收期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育后期弱光胁迫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3份中籼型保持系、4份常规中籼稻和3份常规中粳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弱光胁迫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影响。在水稻生育后期采用人工遮光(遮光率为45%)模拟弱光胁迫,测定了弱光胁迫对SPAD、有效穗、千粒重、穗着粒数和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系遮光5 d后,SPAD、单株实粒数和经济产量受到显著性影响,两常规中稻除籼稻的单株有效穗数受弱光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其他指标均未受显著影响,说明中籼型保持系耐弱光能力低于常规中籼稻和粳稻。

关键词: 遮光 水稻 类型 生育后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潮次平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当前食用菌生产质量安全提供可靠建议,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以平菇为试材,通过在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As、Hg元素,研究4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潮次平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50 mg/kgAs处理待出菇日期延迟8天外,其他Pb、Cd、Hg不同浓度重金属处理均能使待出菇日期提前5~13天;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As、Hg重金属元素后,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平菇产量(50 mg/kgAs除外),其中0.05 mg/kgPb、1 mg/kgPb、1 mg/kgAs和10 mg/kgPb处理增产效果明显;除50 mg/kgAs处理使平菇生物学效率降低了15.3%外,其他Pb、Cd、Hg不同浓度重金属处理生物学效率均有明显提高,0.05 mg/kgPb处理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9.2%,较对照高42.4%;另外,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菇产量越低,重金属含量越高,富集系数也越高;培养料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后期潮次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富集系数也越高,Pb、Cd、As、Hg重金属元素在平菇中的累积作用明显。

关键词: 平菇 重金属 产量 质量 生物学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和密度对蚕豆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大粒蚕豆"通蚕鲜8号"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得出在施肥组合为有机肥500 kg+40 kg P+10 kg K+5 kg N、密度为120 000株/hm2时蚕豆产量最高,达到3580.995 kg/hm2。高密度有利于蚕豆产量和株高的形成,而低密度有利于蚕豆叶片增长,NPK肥对叶苔数的增加和叶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蚕豆苗期即1月18日至2月27日期间叶龄增长速率为2.88小叶/d,开花结荚期即2月27日至3月29日之间叶龄增长迅速,达7.87小叶/d,同时,在此期间株高及叶苔数的生长速率也较高。蚕豆分枝的旺盛形成期为1月17日至2月18日,生长后期一些无效分枝会衰退。

关键词: 蚕豆 密度 肥料 产量 生长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袋栽平菇输液式补水试验研究

南方农业 2014

摘要:以袋栽平菇为试验材料,研究输液式补水方法对平菇产量、单丛重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增加。补水处理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 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2)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不补水)好。(3)每天对平菇菌袋直接输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平菇 袋栽 输液式补水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秋洋芋/油菜套作群体产量潜力研究

作物研究 2014

摘要:为探讨秋洋芋/油菜套作栽培的产量潜力及其区域适应性和关键栽培技术,分析该项技术的效益表现和推广价值,2011~2012年在重庆市永川区和开县开展了该套作模式的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秋洋芋/油菜套作模式在稻油轮作区域种植可增收一季秋洋芋,效益显著。两试点秋洋芋平均产量为13 567.35 kg/hm2,油菜籽平均产量为2 663.25 kg/hm2,总产值达38 773.05元/hm2,纯收入23 000.55元/hm2,比净作油菜平均增收17 221.8元/hm2,增收比例达310.3%。稻田秋洋芋/油菜套作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的高效栽培新技术。

关键词: 秋洋芋/油菜 套作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