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121条记录
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广适型杂交籼稻Q6优2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适型杂交籼稻Q6优2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式,以施氮量(F)为主区(折合纯N为0、120、150、180kg/hm~2)和栽插密度(D)为裂区(12万、15万、18万、22万穴/hm~2),探讨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12万穴/hm~2时,可有效协调好产量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提高Q6优28的产量;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栽插密度为15万穴/hm~2时,可有效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从而改善Q6优28的稻米品质.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广适型杂交籼稻Q6优28种植过程中,施氮量为150~180kg/hm~2,栽插密度为12万~15万穴/hm~2时,有利于其高产优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Q6优28 产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早代跟踪叶绿素b含量创制耐寡照不育系初探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四川盆地是我国水稻生产重度寡照区,寡照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还使米质变差。捕光色素——叶绿素b对水稻耐寡照有重要作用,提高叶绿素b含量,能够提高寡照下水稻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降低垩白粒率。试验将高叶绿素b材料58B与一个性状互补的广东常规稻杂交,利用自然寡照条件下早代跟踪叶绿素b含量方法辅以必要的垩白、配合力、农艺性状筛选技术筛选出了4个不育系株系,经测交组合的产量、垩白等配合力检测,定型了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不育系5A。该不育系目前已经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说明利用该方法创制耐寡照不育系是可行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b含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呈负相关。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叶绿素b 产量 垩白 耐寡照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黏性土壤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以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不覆盖方式配合三个施氮量,研究在黏性土壤下种植玉米,氮肥吸收运转分配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净光合率,产量均呈现增长;地膜覆盖效果最明显,秸秆覆盖略低于地膜,但植株性状、光合性能指标、穗部特征性状、产量差异不大,明显优于露地生产.施肥以N16 kg/667 m2综合利用好,N收获指数、干物质生产效率高,N素流失相对较少,偏生产力、表观吸收率、氮肥利用率适中;覆盖方式则以全地膜覆盖最好,各项N运转、利用指标都偏优良,这与产量测定结果吻合.综合推荐施用纯N12~16 kg/667 m2+地膜覆盖,土壤肥力高于本试验地力时施肥量可选择至下限.

关键词: 黏性土壤 玉米 覆盖方式 施肥量 产量 氮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蓄留节位对糯高粱再生的影响试验初报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2017年,开展了蓄留不同节位对再生高粱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表明:随着蓄留节位的增加,再生高粱总发苗数先增加后降低,倒1节发苗数降低,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最长相差20 d左右。再生高粱产量、穗粒数、有效穗数随蓄留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千粒重随蓄留节位的增加而增加。蓄留倒1节、倒2节有利于再生高粱高产,提高再生高粱植株抗倒伏能力,因此建议重庆海拔500 m以下地区,头季高粱在7月20日之前砍秆,均可采用低节位蓄留;如果头季收获较晚,为保障再生高粱安全成熟,可选择高节位蓄留。

关键词: 再生糯高粱 蓄留节位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施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对机直播杂交水稻渝香203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优质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1-90 kg/hm~2、N2-120 kg/hm~2和N3-150 kg/hm~2)和2种肥料配施模式(M1-常规复合肥和M2-缓释肥配施常规复合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分析肥料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施氮水平及肥料配施模式对机直播水稻渝香203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肥料配施模式中渝香203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M2模式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极显著高于M1,其中N3M2处理因较高的成穗率(78.9%)保证了其较多的有效穗数,同时使渝香203大穗、多粒,提高了结实率,实现了增产。M2模式前期分蘖势稍弱,但中后期肥力供应较好,使其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方面,M2模式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M1,至成熟期差异进一步增大,后期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为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上3叶的SPAD值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各生育期均表现为M2>M1>CK,且在成熟期M1与M2间的SPAD差异达到最大,尤其是N3M2的SPAD在成熟期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常规复合肥配施缓释肥有助于机直播渝香203后期上3叶持绿并保持较高光合能力,进而获得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渝香203 机直播 配施缓释肥 一次性基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九叶青花椒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早熟九叶青花椒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利用九叶青花椒实生变异单株,经多年选育而成的花椒新品种,具有早熟、早果、丰产等优良特征。在重庆地区开展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早熟九叶青在海拔300~800 m地区生长结果表现良好:主要物候期提前5 d左右,果实早熟特性明显,在7月上旬成熟采收;树体矮化健壮特征明显,枝条短壮;早果丰产性能稳定,定植1年试花结果,第二年单株产量5 kg以上,定植3年丰产,丰产期667 m~2产量在1 000 kg以上;果实颗粒大,果型指数1.06~1.08,平均千粒重90.91~96.15 g。该品种是一个极具推广潜力的花椒新品种。

关键词: 早熟九叶青花椒 九叶青花椒 生长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果园平菇覆土栽培技术简介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以双抗黑平菇为材料,在柑橘园开展平菇覆土栽培试验,从果园基本情况、品种选择、菌包制作、土壤准备、栽培、覆膜、采收、潮口管理等方面介绍柑橘果园平菇覆土栽培技术.调查其平菇产量,分析成本收益:平菇覆土栽培可采收5潮菇,合计每667 m2产量为672~735 kg,产值达4680~5130元,扣除成本3240元,净收益为1440~1890元,经济效益较好.

关键词: 柑橘果园 平菇 覆土栽培 产量 成本 收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种缓释肥在玉米简化栽培中的效果

作物研究 2019

摘要:选用重庆市售8种缓释肥,以常规施肥(一底三追)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缓释肥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玉米一次性施用缓释肥,产量差异明显,增产幅度在-7. 7%~11. 03%,增产最明显的是沃夫特缓释肥,比常规施肥增产11%以上,与对照产量相近的还有百事达、史丹利、万植缓释肥,这4种缓释肥料适宜重庆市的玉米轻简化生产。

关键词: 玉米 施肥 缓释肥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直播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高粱是中国白酒的主要原料,其产量受生育期生态条件的影响很大,直播是轻简化栽培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探讨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高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直播高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5个西南地区主栽高粱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直播高粱出苗率、生育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播期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显著的影响,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异程度存在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高粱出苗率显著增加,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播种—抽穗的生育日数明显缩短。抽穗期顶三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LAI)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高粱出苗率与播种后7 d均温、有效积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和产量与抽穗前和全生育期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较迟播而言,早播高粱生育期延长,产量较高,但出苗率低。西南地区直播高粱的适宜播期为4月15日—5月2日。

关键词: 播期 直播高粱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籼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常规施氮和氮肥后移处理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与CF处理比较,AF_2处理略微增加了水稻产量,增幅为2.9%~8.7%。穗部性状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氮素后移处理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但AF_2处理的穗长和单穗干重明显增加,AF_2处理单穗干重低于5 g的穗子比例明显减少,而大于5 g的穗子比例显著增加。此外,AF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后期生长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的AF_2处理有利于大穗形成,同时个体穗部性状得到改善,花后群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因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常规施氮模式CF的增产效果不佳。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机插秧 氮肥后移 群体质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