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121条记录
矮秆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劲单3号

中国种业 2022

摘要:针对我国西南山地气候特征,以矮秆抗倒、大穗高产、稳产为选育目标,以玉米自交系S419为母本、QB50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矮秆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劲单3号,2018-2019年参加重庆爱农玉米联合体试验,202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2021年劲单3号在四川、湖南、陕西等地进行引种适应性试验,产量、抗性均表现良好。概述了劲单3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及制种技术。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劲单3号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氮增密对杂交糯高粱籽粒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减氮增密对高粱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2017—2018年选用杂交糯高粱品种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大田试验,设置常氮常密(CK)、常氮增密(T1)、减氮常密(T2)、减氮增密(T3)4个处理,测定高粱抽穗期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减施氮肥降低抽穗期高粱顶三叶的SPAD和LAI,增加密度虽然降低顶三叶的SPAD,却能显著提高LAI。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递增趋势,拔节期后迅速增加,成熟期积累最大。减少施氮量,提高高粱叶和茎鞘的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及其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密度显著提高高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和茎鞘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但显著降低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密度,降低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但显著增加高粱籽粒产量。减氮处理降低高粱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但减氮下常密产量下降,增密产量却显著增加。与CK相比,T1和T3处理2 a平均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43%和7.92%,但两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晋渝糯3号在重庆地区宜采用减氮增密模式种植,即施氮150 kg/hm~2,密度12.75万株/hm~2,有利于实现高粱的高产高效和节氮栽培。

关键词: 糯高粱 减氮增密 产量 干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西南地区垄作直播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西南地区直播高粱播期不定、苗情不稳、低产低效等问题,以高粱新品种'川糯粱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2015-2016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高粱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高粱生育期逐渐缩短,而高粱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降低,两年变化规律一致,D3播期(4月20日)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其他播期;生育期与 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引起高粱播期间产量差异的关键气象因子;温度影响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进而调控穗粒数与单穗重,最终影响高粱籽粒产量.因此,西南地区'川糯粱1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20日.

关键词: 高粱 播期 直播 干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瘤菌肥对秋播鲜食蚕豆根系结瘤和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 2022

摘要:西南秋播区是我国最大的蚕豆主产区,但目前生产上仍然缺乏根瘤菌肥。以重庆市鲜食蚕豆为对象,比较了不同根瘤菌肥对蚕豆根系结瘤、生物量积累和产量的效应。结果初步表明,施用豆粕型菌肥R5最有利于蚕豆根系结瘤和地下部生长,单株根瘤数为109.83个,地下部生物量为230.2 kg·hm-2,分别比CK高165.4%和40.8%。但R5菌肥处理无法将对根系的促进作用转化为生物量和鲜荚产量的提升。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R3的蚕豆总生物量、株高和鲜荚产量的表现最优,总生物量、株高、鲜荚产量分别为1 731.0 kg·hm-2、80.6 cm和8 213.3 kg·hm-2,分别比CK高28.0%、21.6%和23.5%,但该菌肥的根瘤数低于R5。因此,蚕豆根瘤菌肥的筛选不仅要注重根系结瘤,还需要兼顾提升根瘤实际固氮能力和氮素向地上部的转运。

关键词: 秋播 蚕豆 根瘤菌肥 根瘤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中稻-再生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4个播期,分别为3月1日(B1)、3月10日(B2)、3月20日(B3)和3月30日(B4),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头季稻和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两季均以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B1和B4处理,B2处理的再生稻因最高的穗粒数,与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头季稻的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降低,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再生力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此外,随播期推迟,头季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但再生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B3处理最高,其次为B2处理。长江上游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下,适宜的播期为3月10—20日,有利于中稻—再生稻群体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增加。

关键词: 再生稻 广8优粤禾丝苗 播期 产量 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不同节位花序对蚕豆花荚转化率及产量的影响初报

南方农业 2021

摘要:蚕豆是主要食用豆类之一,具有营养丰富、 固氮肥土等优点,但其花荚脱落率高,花荚转化率明显低于其他豆类.试验通过人工去除不同节位的花序,来调整蚕豆植株的源-库比率,探明蚕豆产量形成的关键开花节位及各节位花序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去除各节位小花均能提高其他节位的花荚转化率,中部节位的小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仅保留下部节位的小花阻碍了单株荚数和产量的形成,导致蚕豆产量极显著降低,且下部节位的花荚转化率并未因此提高;仅保留中部节位可提高相应节位的小花数,能显著提高单株产量;仅保留上部节位的小花能显著提高相应节位的花荚转化率,但会导致单株产量极显著降低.

关键词: 蚕豆 节位 小花 花荚转化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控释肥组配对长江上游早熟杂交籼稻再生稻产量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头季稻缓控释肥优化方案对早熟杂交籼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材料,头季稻机插开展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当地常规施氮处理(CF)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较CF处理,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头季稻产量降低,再生稻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缓释掺混肥增加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再生季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明显增加,提高库容水平,一基一蘖处理>一次性基施处理.较CF处理,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均降低头季稻花前的物质积累,但不同缓控释肥一基一蘖处理明显增加成熟期物质积累,归因于花后作物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再生季,不同施肥处理再生力相当,缓释掺混肥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CF和4个月树脂尿素,再生季作物生长速率明显增加,进而提高成熟期物质积累,其中,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最高.说明长江上游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头季稻采用缓释掺混肥组配尿素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中稻—再生稻群体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增加.

关键词: 再生稻 缓控释肥 产量 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油两熟区机插水稻移栽叶龄及穴基本苗适宜值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重庆稻油两熟区机插水稻移栽叶龄及穴基本苗的适宜值,以优质水稻品种渝香203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及示范验证研究. 2016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处理间,4.5叶龄机插水稻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5.5叶龄处理显著增加,其稻谷平均产量为9.4 t/hm2,极显著高于5.5叶龄处理.不同基本苗数处理间,干物质转运率随每穴基本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以每穴2苗的处理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机插水稻产量与每穗粒数、结实率、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生物产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单穗干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各处理组合间,以4.5叶龄机插、每穴2苗的处理产量最高,为9.9 t/hm2. 2017年于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的示范验证结果表明:7.7 hm2的渝香203油菜茬机插水稻示范片在4.5叶龄移栽、每穴2苗的技术条件下,平均产量为9.98 t/hm2,最高产量达到10.6 t/hm2.因此,稻油两熟地区机插水稻的高产途径为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主攻大穗,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适宜的移栽叶龄为4.5叶,穴基本苗为2苗.

关键词: 稻油两熟区 机插水稻 叶龄 基本苗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蘖肥施用时期对水稻机插秧群体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 2021

摘要:以重庆市主导水稻品种Q优5号为材料,研究机插秧栽培不同追肥时间对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时间对该品种的产量、分蘖和成穗率等性状的影响显著,对生育期影响不显著。综合产量、生育期、分蘖、成穗率等因素,确定插后15~25 d为Q优5号的最佳追肥时期。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肥 施用时期 机插秧 群体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重庆地区玉米产量及茎秆强度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21

摘要:为探究宜机收玉米在重庆阴湿寡照环境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实现玉米高产、高效,以渝单30和先玉1171为材料,在30000、45000、60000、75000、90000、105000株/hm26个密度下比较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及茎秆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玉米品种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倒伏率、倒折率上升,而植株茎秆强度、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茎秆强度与植株倒伏具有一定相关性.平展型春玉米品种渝单30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先增后降趋势,耐密型品种先玉1171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综合产量与抗倒伏性,渝单30和先玉1171的适宜密度分别为60000~75000株/hm2与75000~90000株/hm2.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茎秆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