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庆市主城区花境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重庆市主城区花境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已应用花境植物171种,隶属65科138属,其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较多的科有禾本科、菊科、唇形科和百合科等.(2)表现优良的有140种,存在部分有病虫害、易倒伏植物.(3)观赏价值高的有157种,其中以观花观叶为主,观干、观果的极少;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以夏季为盛;常绿植物有93种.(4)应用安全的有161种,存在部分有毒、易扩散植物.(5)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重庆市主城区花境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观赏应用价值高的常绿植物52种,其中综合评分在3.5以上的可大规模推广应用.


固体酸催化纤维素水解制备葡萄糖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聚物,水解可获得葡萄糖等一系列化合物。目前常使用生物酶、无机酸、超临界水催化纤维素水解,却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难分离、对设备腐蚀严重、反应不易控制等难题。为解决上述难题,亟待寻找一种新型催化剂。固体酸具有产品易于分离、可循环利用、对设备腐蚀小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几种固体酸催化纤维素水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但对水解生成葡萄糖的食用安全性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茶酒稳定性及抗氧化特性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烘青绿茶、工夫红茶为原料分别加工绿茶酒和红茶酒,研究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色差值和沉淀量的变化趋势,并采用1,1-二苯-2-苦基肼(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法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法测定茶酒贮藏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酒和红茶酒均采用62%(vol)高粱酒浸提和52%(vol)高粱酒调配,且质量浓度分别为1.0、1.5 g/L时的感官评分最高;贮藏30 d后,绿茶酒的茶多酚含量、亮度、绿色度、ORAC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渐降低,黄色度及沉淀量逐渐增加;红茶酒的茶多酚含量、亮度、ORAC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渐降低,黄色度基本不变,红色度及沉淀量逐渐增加。表明茶酒在贮藏时,茶多酚含量、澄清度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所降低,其色泽则会逐渐褐变。


重庆5个新引进晚熟杂柑品种品质表现初步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适合重庆发展的晚熟杂柑新品种,引进Gold Nugget(金块)、Shasta Gold(莎斯塔金)、Tahoe Gold(太浩金)、Tango(探戈)、Yosemite Gold(尤斯美地金)等5个国外专利品种,在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海拔290m)、忠县新立镇(海拔480m)、开州区厚坝镇(170m)等3个区试点于枳橙砧不同甜橙品种上进行高接换种,高换第3~4年通过测定果实性状、内在品质指标对各品种的果实品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果实性状和内在品质存在一定差异,"金块""莎斯塔金""尤斯美地金"等品种的果形较大,"太浩金"果面最红,"金块"果皮亮度更好且无核性状稳定,金块、莎斯塔金、尤斯美地金等3个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金块和探戈的固酸比大多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金块""莎斯塔金""探戈"等3个品种在果实性状、内在品质、产量和抗逆性上的综合表现较好,较适合重庆及相似生态区发展.


变温变频理条工艺对针形茶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针形茶变温变频理条工艺与机制,为实现针形茶自动化理条提供依据。比较不同的变温变频理条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针形茶变温变频理条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高-高-中"方式理条的茶样感官品质得分最高(93分),香气尚鲜栗香、滋味尚鲜醇、叶底绿明亮,干茶、茶汤、叶底的-a*值分别高达0.47、5.07、3.33;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分别为28.65%、2.64%、3.78%和3.68 mg/g。在固定温度与频率情况下,理条前期,水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叶温、热容量、焓迅速升高,3 min时分别高达64.4℃、4.88 k J/(kg/℃)、173 k J/kg;中期,水分质量分数逐步减少,叶温逐渐上升,热容量保持稳定,焓迅速降低;后期,水分质量分数下降较快,叶温升高缓慢,热容量及焓降低,理条结束时焓最低,为147 k J/kg;熵变不断减少且大于零,说明理条过程不可逆,平均失水率为2.78%/min。理条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不同阶段其作用表现不同:理条前期以升温为主;中期以失水、升温为主;后期以失水为主,升温为辅。采取前期高温高频、后期适当降温降频的理条方式有利于形成针形茶色绿、鲜醇的品质。


2006—2015年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