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茄子新品种‘渝茄5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茄子新品种'渝茄5号'是以高代优良自交系11-45-11-1-2-1为母本,194-1-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棒状,平均纵径36 cm,横径5.8 cm,平均单果质量330 g.果皮黑紫色,有光泽,着色一致,萼片紫色,萼下浅紫红色.果肉较疏松,耐老熟,种子少,平均产量67.98 t·hm-2.抗倒伏、耐热、耐旱、采收期长,适宜于西南片区露地长采收嫁接栽培.


数字农业助推重庆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难点及对策
《南方农业 》 2022
摘要:发展数字农业是加快实现重庆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弥合西部农业"数字鸿沟"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重庆市在数字农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数字农业发展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整体发展水平较好,智慧农业"四化"水平不断增强.在分析重庆市数字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仍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够、乡村人才队伍支撑较弱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重庆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强化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科技,培育山地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特色,加大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重视人才,打造高水平数字农业领域人才队伍.


基于正交试验选优的湖底地形分区插值方法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湖底高程采样点变异较大对插值计算的影响,获得精度较高的湖底地形,将高程采样点变异程度对插值的影响引入普通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中,提出了考虑高程采样点变异程度的湖泊地形分区插值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方法,得到各分区反距离最优幂值。以太湖为研究实例,对比了几种插值方法对太湖湖底地形的插值效果。结果表明分区域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高程方面,经实测验证,其均方根误差最小;在库容方面,该方法与克里金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自然邻域法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减少0.97%、0.90%、1.37%,插值效果明显更优。因此,在湖泊地形起伏较大情况下,分区域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能够获得较高精度的湖底形态,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湖底地形插值计算。


遂宁某水源地周边土壤重金属特征分析及污染评价
《绿色科技 》 2022
摘要:为了解遂宁市某水源地保护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了40份土壤样品重金属(Cr、Cd、As、Hg、Pb、Cu和Ni)含量、污染负荷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1)研究区总体污染负荷指数(Pzone)为1.36,呈轻微污染,40个监测点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除Pb外)均超土壤背景值,以轻度污染为主,各点位污染负荷等级分别为无污染、轻微污染、中度污染百分比依次是15.0%、75.0%、5.0%,存在Cd和Hg重度污染点位,占比为25%和30%,Hg的变异系数为0.97,属强变异,受人类干扰明显;(2)研究区总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209.69,风险等级为中等,各监测点位中,Hg潜在风险指数范围为11.3~283.3,潜在风险为极强、很强、强、中等和轻微等级的点位占比分别为2.5%、27.5%、30.0%、17.5%和22.5%,Cd潜在风险指数范围为34.18~129.11,潜在风险为强、中等和轻微等级的点位占比分别37.5%、57.5%和5%,其余重金属(Cr、As、Pb、Cu、Ni)的潜在风险指数均小于40,风险等级为轻微。


减氮增密对杂交糯高粱籽粒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减氮增密对高粱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2017—2018年选用杂交糯高粱品种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大田试验,设置常氮常密(CK)、常氮增密(T1)、减氮常密(T2)、减氮增密(T3)4个处理,测定高粱抽穗期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减施氮肥降低抽穗期高粱顶三叶的SPAD和LAI,增加密度虽然降低顶三叶的SPAD,却能显著提高LAI。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递增趋势,拔节期后迅速增加,成熟期积累最大。减少施氮量,提高高粱叶和茎鞘的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及其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密度显著提高高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和茎鞘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但显著降低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密度,降低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但显著增加高粱籽粒产量。减氮处理降低高粱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但减氮下常密产量下降,增密产量却显著增加。与CK相比,T1和T3处理2 a平均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43%和7.92%,但两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晋渝糯3号在重庆地区宜采用减氮增密模式种植,即施氮150 kg/hm~2,密度12.75万株/hm~2,有利于实现高粱的高产高效和节氮栽培。


播期对西南地区垄作直播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西南地区直播高粱播期不定、苗情不稳、低产低效等问题,以高粱新品种'川糯粱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2015-2016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高粱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高粱生育期逐渐缩短,而高粱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降低,两年变化规律一致,D3播期(4月20日)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其他播期;生育期与 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引起高粱播期间产量差异的关键气象因子;温度影响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进而调控穗粒数与单穗重,最终影响高粱籽粒产量.因此,西南地区'川糯粱1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20日.


重庆市水田和旱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重庆市水田、旱地两类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探明驱动水田、旱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加强省域农业资源管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历史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运用地理重心分析、耕地资源流失率等指标和方法,对重庆地区1980-2000年、2000-2018年两个历史阶段的水田和旱地动态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重庆市各区县近40年的水田、旱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田流失面积少于旱地,但水田流失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水田和旱地均呈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趋势,二者面积重心逐渐由经济发展速度快、耕地质量较好的渝西低海拔区域向经济增速较慢、耕地质量较差的东北方向丘陵区转移.1980-2000年,水田、旱地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0.58、0.97 km;2000-2018年的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2.14、1.57 km.耕地资源流失率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县水田和旱地属于缓慢流失类型,2000-2018年流失速度远高于1980-2000年.水田严重流失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近郊区县,快速流失区主要聚集在渝东北地区;旱地严重流失区和快速流失区均集中在主城区,呈缓慢流失的区县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建设占用和生态占用是旱地流失的两大因素;水田流失以建设占用为主,生态占用为辅.综合考虑区县耕地资源流失率及耕地转出类型,可将各区县水田、旱地的耕地资源动态类型归纳为建设占用主导、生态占用主导、无优势主导类型及内部调整4大类,结合流失速度的严重、快速、缓慢和无流失可细分为10小类.[结论]重庆水田和旱地流失的主要特征及驱动力存在区域差异,应基于区域耕地流失特征加强水田和旱地的分区管理,优化开发区现存耕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提高耕地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水田 旱地 耕地资源流失率 重心分析 时空分异 重庆市


创新培育重庆农业产业集群机制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重庆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农村人口众多,创新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重庆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年鉴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对比国内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征,采用区位熵法测算重庆农业产业集聚程度,分析重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目前全市仍属于农林牧渔业自给性区域,但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牧业、茶、水果、淡水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集群培育潜力.同时创新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也面临诸多困境,整体呈现出星星点点之态、链短效低之质、弱小分散之形、各自为政之制,严重制约了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放大特色资源禀赋,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形式,创新产业政策服务,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区域联动效应,推动实现重庆农业现代化.


小型联合收割机喂入量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小型联合收割机实时喂入量受到行走速度、品种、含水率等因素影响难以精确获取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前端喂入量实时监测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试验测试。系统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割台升降液压缸压力值,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喂入量与压力传感器信号,并获得最优函数,转换得到喂入量的数值;采用转速传感器测量割台滚筒、脱粒滚筒转速,结合喂入量参数剔除冲击干扰。分别采用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喂入量工况时的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小型联合收割机在台架试验设定喂入量为1.0、1.5、2.0kg/s工况时,测试喂入量平均误差分别为5%、2.6%、5%;田间试验设定喂入量为1.5kg/s,系统可有效剔除受地面不平整引起的无效喂入量,测试喂入量平均误差为3.5%。因此,设计的前端喂入量实时监测系统测试精度较高的优点,可为智能化、无人化收割机驾驶的喂入量实时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