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柔性夹持的青菜头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西南丘陵山地青菜头机械化收获问题,结合青菜头生物特性和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具有柔性夹持功能的小型青菜头收获机。阐述了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理论分析,柔性夹持装置初始间隙为60 mm,最大允许通过青菜头直径为150 mm,分析得到夹持输送带速度为0.37 m/s、所需最大夹持力为38.04 N;对割台架的仿地形能力和结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可得该结构允许地形起伏度为50 mm,在安装割刀位置振幅最大,前5阶固有频率为115.63~783.60 Hz,远大于发动机和地形产生的激励频率,因此不会发生共振现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切割及夹持输送机构运行平稳、振动小、切割有力、夹持力度适中;切割成功率为89.5%,青菜头损伤率为10.8%,实际工作效率为0.035 hm2/h,各项性能指标基本满足设计和农艺技术要求。
关键词: 青菜头 收获机 模态分析 柔性夹持装置 仿地形 丘陵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研究油麦菜采后香气成分的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油麦菜清香风味的化学成分及温度对其风味物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鉴定油麦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模拟2种常见的销售贮藏温度条件,研究油麦菜采后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油麦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9种醛类、3种醇类、1种酮类、1种酸类,以醛、醇类化合物为主;结合香气活性值(OAV)与绝对含量分析,青叶醛、叶醇、反,反-2,4-庚二烯醛等7种物质是油麦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构成了油麦菜的清香、草香、蔬菜香等;油麦菜采后24 h内,冷藏(4℃)和常温(24℃)贮藏条件下主要香气成分种类未发生变化,但各成分含量变化较大,常温条件下香气成分总量显著上升(P <0. 05),而低温条件下香气成分总量显著下降(P <0. 05).冷藏有助于减缓油麦菜香气的释放,常温贮藏有助于油麦菜香气的合成和释放,这将对叶类蔬菜的香气研究及油麦菜的保鲜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油麦菜 贮藏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特征性香气成分


预处理技术对冷榨双低菜籽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低油菜籽为实验材料,研究微波和烘烤预处理对冷榨双低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等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的酸价在0.64~0.88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1.65~1.95 mmol/kg之间,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冷榨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有影响,但其值均在冷榨菜籽油质量标准范围之内;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冷榨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1-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180℃烘烤15 min组>180℃烘烤10 min组>微波2 min组>180℃烘烤5 min组>微波90 s组>微波1 min组>对照组;7种不同预处理组菜籽油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硫化物、硫苷降解产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波和烘烤时间的延长,菜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由以硫苷降解产物为主导转变为以吡嗪类物质为主导,整体风味由硫味、菜青味转变为烘烤香、坚果香.


W·默科特果实内在品质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对W·默科特果实内在多项品质指标进行快速、无损检测的可行性.采集1000~2500 nm波段的W·默科特果实的近红外光谱,分别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iPLS)、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和间隔偏最小二乘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iPLS-SPA)3种特征波长筛选方法对全波段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利用全波段及3种特征波长筛选方法得到的特征波段对应光谱信息建立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S-SVR)预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采用CARS筛选的特征波长所对应光谱信息建立的LS-SVR预测模型精度最高,模型对TSS和TA和VC含量的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0.85和0.91,且模型对应的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26,0.03和0.25.说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CARS和LS-SVR可实现对W· 默科特果实TSS和TA和VC含量的同时检测.


11个柑橘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综合评价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柑橘品种果肉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特征,建立柑橘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11个柑橘品种果肉中20种酚类物质含量及8种常规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1个柑橘品种果肉中橙皮苷为主要类黄酮,阿魏酸为主要酚酸,甜橙果肉中VC含量以及芥子酸含量均高于杂柑,金块和沙斯塔金果肉中酚类物质总含量较高.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发现,5个杂柑新品种的果实综合品质皆高于主栽杂柑品种W·默科特;4个甜橙新品种的果实综合品质低于主栽甜橙品种纽荷尔;并且甜橙果实综合品质普遍优于杂柑.综上认为,果肉中类黄酮和酚酸含量是进行果实品质分析的重要指标,结合因子分析法对柑橘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可为筛选优质柑橘新品种提供依据.


低磷胁迫对辣椒苗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不同磷胁迫强度水平下辣椒的生长及生理特性变化规律,并筛选出对低磷具备指示作用的指标.[方法]以西南地区常见栽培加工品种辣椒114、115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的方式进行4个不同磷浓度水平处理,研究辣椒苗期生长过程、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征、叶面积特征、根系形态特征,以及不同部位生物量分配、磷元素累积和磷元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缺磷降低了辣椒的株高、根系直径、地上部和整株干重、磷吸收量等,增加了辣椒干重的根冠比、细根的根长,提高了植株的磷利用效率.辣椒114和115的各指标总体趋势表现一致,但115对磷素缺乏的响应更为迅速,极端低磷胁迫下,114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更高.[结论]正常营养液1%水平的磷浓度可用于辣椒苗期耐低磷鉴定,低磷处理28~30 d可与CK表现出显著差别.低磷供应对辣椒的生长、光合、根系特征,生物量分配及利用特征均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平均直径、高度、叶面积、根/茎/叶干重、根/茎/叶的磷元素比例(%)、根/茎/叶磷累积量等表观性状指标可作为对低磷具备指示作用的特征因子.


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研究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q RT-PCR和ELISA等方法测定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不同世代、不同组织目标基因表达量,开展玉米螟室内和田间生测鉴定,评价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结果表明,Cry1Ab-Ma基因在CM8101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遗传稳定。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CM8101各组织均对亚洲玉米螟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不同世代间玉米螟的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101在T3、T4、T5世代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