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糯玉米新品种'劲糯6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劲糯6号’是以糯玉米自交系yw2为母本,Qw1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具有大穗高产、口感优良、外观商品性好等优点。重庆区试平均产量11 973.0 kg·hm-2,比对照‘玉糯918’增产12.68%。籽粒粗淀粉含量69.30%,直链淀粉占粗淀粉含量1.80%,鲜食品尝鉴定86.0分,达到农业农村部颁布的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NY/T524-2002)。


茄子新品种渝茄7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渝茄7号是以自交系897-5为母本,以自交系896-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茄子一代杂种.晚熟,始花节位为第13~14节,定植至始收65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株高130 cm左右,开展度70 cm左右;果实粗棒形,纵径约31 cm,横径约7.3 cm,平均单果质量350 g,果皮深紫黑色,果萼下绿白色,果肉绿白色、疏松;每667 m2产量4000 kg左右,适宜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春露地栽培.
关键词: 茄子;渝茄7号;一代杂种


注塑模具随形冷却水道冷却效能分析
《塑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汽车仪表盘注塑模具,采用无冷却水道、传统冷却水道和随形冷却水道3种冷却系统.利用ANSYS软件对模具进行热分析,模拟了无冷却水道、传统冷却水道和随形冷却水道模具的温度场,分析在不同冷却水道的塑件达到脱模温度的时间、冷却性能、冷却均匀性.结果表明,随形冷却水道模具达到顶出时间仅需要29 s,与无冷却水道达到顶出时间相比,缩短了 371 s,与传统冷却水道相比,缩短了 10 s;当随形冷却水道模具达到开模时刻(29 s),无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32.36℃,传统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62.56℃,随形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47.20℃,随形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与同时刻无冷却水道模具相比降低了 85.16℃,与传统冷却水道相比,降低了 15.36℃,冷却性能分别提升了 64.34%和24.54%;随形冷却模具型腔表面的冷却均匀性最佳,方差仅为3.32,与无冷却系统模具相比,减小了 5.32,与传统冷却系统相比,减小了 10.93.因此,注塑模具采用随形冷却水道,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
关键词: 注塑模具 随形冷却水道 冷却性能 冷却均匀性 温度


青贮玉米新品种'渝青386'选育与栽培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贮玉米是生产奶、肉等畜产品重要的饲料来源,选育高产、优质、抗逆青贮玉米新品种对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渝青386'是以自选系'B313'为母本,'渝P54'为父本,经人工有性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选育而成的青贮玉米新品种.两年多点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1 122.2 kg/hm2,一年多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8 810.4kg/hm2,比对照品种'雅玉青贮8号'分别增产14.6%、13.4%.该品种抗大、小斑病,中抗弯孢叶斑病和茎腐病.全株粗蛋白含量9.19%,淀粉含量30.6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4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0.65%.通过连续三年试验,各项相关指标表明'渝青386'具有品质优、高产、抗逆性强、农艺性状好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对推进粮改饲结构调整,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农业节本增效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砧用茄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病性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0份砧用茄子种质资源的19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及青枯病、根结线虫病、黄萎病等茄子生产中3种主要土传性病害的抗性鉴定,对现有砧用茄子种质进行评价,以期为茄子砧木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9个植物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15.90%~73.05%,平均为46.11%,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325~2.008,平均为1.155,其中,单果重变异系数最高(73.05%),主茎粗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指数为2.008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7个,累计贡献率76.55%,其中,第4主成分(植株刺因子)、第5主成分(茎粗因子)与嫁接操作便利度和植株生长势相关.聚类分析将参试种质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和第Ⅲ类群全是栽培种,但主茎色、叶缘、果色、果实大小等性状差异明显;第II类群包含4份栽培种和20份野生近缘种,主茎粗最高(20.42 mm),果实最小(平均果长3.79 cm、果粗4.60 cm、单果重73.38 g).抗病性鉴定筛选出高抗青枯病种质22份、高抗根结线虫病种质11份、高抗黄萎病种质7份,其中,高抗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病的种质3份(BW9、LJ-7、Ng1-052),高抗根结线虫病和黄萎病的种质4份(Ng1-003、喀西茄、蒜芥茄、水茄),这些种质可为茄子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最后,根据植物学性状和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出生长旺盛、嫁接操作方便的多抗栽培种种质3份(LJ-18、Ng1-015和Ng1-013),为培育优质、多抗茄子砧木奠定基础.


精喹禾灵对魔芋园土壤生态及魔芋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精喹禾灵使用后对魔芋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毒理效应及对魔芋安全性的影响,筛选小宗作物魔芋的适用除草剂.[方法]测定精喹禾灵使用后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在魔芋和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结果]在高于56.25 g a.i./hm2剂量处理下,精喹禾灵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各剂量处理对真菌没有影响.不同剂量处理后,精喹禾灵对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表现出先抑制后恢复的过程;低剂量精喹禾灵对土壤脲酶表现为激活作用,高剂量处理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各剂量处理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激活作用,随后逐渐恢复正常.精喹禾灵在魔芋和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5,对魔芋安全.[结论]精喹禾灵在≤56.25 g a.i./hm2剂量应用时,对魔芋园土壤生态及魔芋作物未表现出显著的毒理风险,可以安全应用.


光质在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调控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光质在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调控作用,为精确解答生产中血橙果面花色苷着色规律和研发血橙提质增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血橙果实进行遮光处理,采用可见光(390~780 nm)、紫外+可见光(300~780 nm)、长波紫外线(365 nm)和中波紫外线(311 nm)在果实转色期间照射,以不作照射的遮光果实为对照,动态测定各处理血橙果皮中总花色苷和可溶性糖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果皮中7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血橙转色期间,遮光条件下经对照、可见光和长波紫外线照射的果实,其果面均无花色苷着色;紫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照射果实,其果面在照射46 d时均呈现花色苷着色,果皮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78和1.75 mg/kg,照射61 d时,果皮花色苷含量分别为8.78和6.15 mg/kg.试验期间,对照和各补光处理的血橙果皮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持续累积,尤其在紫外+可见光、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光质照射下,果皮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可见光处理.转色期间,血橙果皮中7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4CL、CHS、DFR、ANS、UFGT、GST和Ruby)在不同补光条件下的表达量均呈增长趋势,尤其在紫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照射果实中,上述7个基因在各采样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处理,补光61 d时果皮中7个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比同期其余处理至少高2.42和2.76倍、26.46和23.91倍、46.68和44.24倍、10.94和9.70倍、2.09和2.09倍、42.84和36.28倍、5.58和4.99倍.[结论]中波紫外线是诱导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的真正光质,血橙转色过程中,其激发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促进果糖、葡萄糖的快速积累,最终促成花色苷在果皮中的快速合成.
关键词: 光质 花色苷 血橙 果皮 中波紫外线(UVB)


砧木和覆膜对爱媛28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砧木和覆膜对爱媛28果实内在品质及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其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枳和卡里佐枳橙为砧木,设置4个处理,即枳+不覆膜、枳+覆膜、卡里佐枳橙+不覆膜、卡里佐枳橙+覆膜,测定不同处理的果实基础品质及糖、有机酸、类黄酮、酚酸、氨基酸和异味物质含量。【结果】不覆膜条件下,相比卡里佐枳橙砧,枳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高9.78%、8.20%和4.84%,总糖含量、有机酸总量和总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卡里佐枳橙(P<0.05,下同),分别比卡里佐枳橙砧果实高18.65%、27.93%和10.64%;但总酚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卡里佐枳橙砧;同时,枳砧爱媛28果实的异味物质乙醇和乙醛含量显著低于卡里佐枳橙砧果实。相比不覆膜,覆膜处理下,爱媛28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总量和总酚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枳砧果实的上述3个指标分别增加9.90%、5.20%和66.12%,卡里佐枳橙砧分别增加9.78%、5.64%和28.88%。覆膜处理下,2种砧木处理的果实中异味物质乙醛和乙醇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枳砧分别减少15.58%和9.01%,卡里佐枳橙砧分别减少37.17%和11.76%;此外,枳砧果实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卡里佐枳橙砧果实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结论】生产上爱媛28以枳作为砧木,其果实的综合品质明显优于卡里佐枳橙砧,且通过覆膜可进一步改良爱媛28的果实营养品质,提升风味。


2018年-2019年重庆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口县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长寿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 46-3.016 18 X7-5.575 8 X9+0.567 9 X27+0.158 6 X29,模型表明,11月平均风速(X7)、1月平均风速(X9)、1月相对湿度(X27)、3月相对湿度(X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蚕豆赤斑病 气象因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