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紫黑色小麦新品种-渝黑521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正>渝黑521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2010年利用紫粒麦3号做父本与自育品种渝麦10号做母本杂交,采用系谱法和异地穿梭育种,经6年8代选育的优质彩色小麦新品种,以渝黑521参加重庆市小麦区试和生产试验,202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麦20210002。1特征特性春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 169 d。幼苗半直立,叶色前期淡绿,后期叶片有紫色条纹,苞叶、茎秆后期紫色,分蘖力中等。


缓控释肥组配对早熟籼稻作为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再生稻;缓控释肥;产量;氮肥利用率


高粱幼穗分化与叶龄指数的关联研究
《广西植物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高粱穗分化进程的简易叶龄诊断方法,该文以杂交种'晋渝糯3号'和常规种'国窖红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播期,观察幼穗分化进程及对应的叶龄,分析各分化阶段与叶龄及叶龄指数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高粱幼穗分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营养生长期、生长锥伸长期、枝梗分化期、小穗小花分化期和雌雄蕊分化期),不育的有柄小穗可发育到雌雄蕊分化期.(2)随着播期的推迟,幼穗分化开始日期提前,持续时间缩短,穗分化各时期的叶龄和叶龄指数减小,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高粱幼穗分化各时期与对应的叶龄指数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其方程通式为Yi=bXi+a(Yi:幼穗分化期,Xi:叶龄指数).(4)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渝糯3号'的b和|a|值逐渐增大,而'国窖红1号'的b和|a|值则逐渐减小.综上所述,可根据叶龄指数推测高粱幼穗分化进程,该研究结果为高粱栽培管理指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粱;幼穗分化;叶龄指数;播期


甘薯淀粉的食品应用研究进展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甘薯淀粉作为一种优质淀粉资源除可制作粉丝、粉条、凉粉和粉皮等传统的凝胶食品外,还可作为稳定剂、增稠剂和增强剂等改善食品体系的质构、物化特性和提高食品的贮藏品质.为进一步拓宽甘薯淀粉在食用领域中的应用,在介绍甘薯淀粉的制备及其特性的基础上,从凝胶食品、米面制品和烘焙食品等方面概述甘薯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状况,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柑橘新品种'云贵脆橙'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贵脆橙’是由‘香水橙’芽变选育而成的少核、低酸、脆肉型甜橙新品种。树势强,果实圆球形,果形指数0.94,果皮橙黄色,果面较光滑,平均单果质量120.5g。果肉黄色,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有香气,汁胞细长,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可滴定酸含量0.41%,维生素C含量418.0 mg·L-1,品质优。结果早,丰产。重庆江津地区4月上旬盛花,11月中旬成熟。


喂入量自适应技术在小型联合收割机中的应用
《农机化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西南地区收获机械化作业全部依靠驾驶员操作,操作水平的优劣导致作业效果千差万别,明显地体现在谷物收获的损失率和含杂率上.为此,拟通过喂入量自动控制系统的搭载,减小收割机在作业时的损失率、含杂率并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作业中,先获取割台升降液压缸的压力变化间接测量收割机作业时的喂入量,与设定的喂入量进行对比,当系统监测到作业喂入量超过设定喂入量偏差范围时,系统会指令执行机构调整收割机行走速度来动态调整收割机喂入量的值,使作业喂入量始终保持在设定的喂入量范围区间.在额定喂入量为1.5kg/s的联合收割机在旱田直线收获对比试验中,搭载有喂入量控制系统的损失率和含杂率分别为1.3%、2.4%,平均喂入量为1.49kg/s;未搭载喂入量控制系统的损失率和含杂率分别为2.6%和3.2%,平均喂入量为1.53kg/s.在田间综合对比试验中,搭载有喂入量控制系统的含杂率、平均喂入量、油耗分别为2.58%、1.52kg/s、3.44kg/667m2;未搭载喂入量控制系统的含杂率、平均喂入量、油耗分别为3.69%、1.68kg/s、3.84kg/667m2.该控制系统测量方法简单、安装方便,可明显降低收割机作业时的损失率和含杂率,也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收割机的作业性能和整机可靠性,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小型联合收割机;喂入量控制系统;损失率;含杂率;推广应用


预糊化淀粉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改性淀粉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人们对安全、环保、营养及便捷的改性淀粉需求显著增强,而预糊化淀粉(pre-gelatinized starch,PGS)是一种由物理方法改性的淀粉,具有绿色环保和使用便捷的特点,更具备冷水可溶性、强保水性及黏弹性等.PGS作为一种性能优良且资源丰富的可降解生物改性原料,在面制品、米制品、烘焙食品及休闲食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 PGS的制备方法、性质特点及开发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应用领域进行展望,旨在为推进PGS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同绿僵菌菌株在玉米根际的定殖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我国及全世界应用较广泛且研究较多的一类昆虫病原真菌,除能寄生杀死靶标昆虫外,部分绿僵菌菌株能够在植物根部定殖并促进宿主植物生长.通过探明不同绿僵菌菌株促进宿主植物生长能力的强弱,为进一步开发兼具杀虫与促进植物生长的新型真菌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为材料,通过检测不同来源绿僵菌菌株在玉米根部的定殖能力和促进植株生长能力,筛选对玉米生长增效的绿僵菌菌株.[结果]M.robertsii(Mr2575,Mr23和Mr1046)、M.anisopliae(Ma808,Ma932和Ma939)、M.brunneum(Mb820,Mb1187和Mb2974)及M.acridum(Mac324)等绿僵菌均能定殖玉米根部,但Mac324与Mb1187定殖能力最弱;除此2个菌株外其余绿僵菌菌株均显著促进宿主玉米植株的营养生长.其中,菌株Mb820、Ma939对玉米幼苗叶片发育增效最高达42.8%,Mr23对玉米茎秆生长增效最高达15.7%.所有测试菌株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无影响.[结论]菌株Mr23、Ma939和Mb820促进宿主植株生长的能力较优,可作为候选菌株进一步进行毒力测试从而筛选出具有良好杀虫与植物生长增效于一体的绿僵菌生防菌株.
关键词: 绿僵菌;昆虫病原真菌;玉米;根部定殖;植物生长增效


功能雄性不育茄子差异基因及代谢途径分析
《生物工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茄子功能雄性不育系(S13)和可育系(F142)为材料,对花蕾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发现S13花药中环形细胞簇的解体时期比F142延迟2 d,开花当天F142的裂口组织及内绒毡层的细胞解体,而S13中无此现象发生。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F142和S13开花前8天、5天和开花当天的花药共有1 43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651个表达上调,785个表达下调)。GO显著性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学过程中涉及单细胞生物过程、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的单基因簇(Unigene)较多,分子功能中涉及较多的有催化活性和结合功能;KEGG注释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选取16 465个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共鉴定到15个基因共表达模块,其中3个为S13在3个花蕾发育时期高度相关特异性模块(Plum2、Royalblue和Bisque4模块);KEGG富集表明,特异性模块可以富集到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α-亚麻酸代谢、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脂肪酸降解以及戊糖与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等相关通路,这些基因可能在S13花蕾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茄子花药开裂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光质萎凋对不同茶树品种红茶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室内自然萎凋为对照,比较红光、黄光、蓝光的不同光强(1000、1500、2000 lx)对不同品种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光质萎凋能保持或提升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萎凋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保持或提高了四川中小叶种红茶茶黄素含量;蓝光可提升蜀永1号、四川中小叶种红茶可溶性糖含量,还可降低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红茶茶褐素含量。黄光光强与福鼎大白茶红茶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四川中小叶种茶褐素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蜀永1号萎凋叶和红茶茶多酚含量呈较大负相关,但不显著,而蓝光光强与四川中小叶种红茶可溶性糖含量呈较大正相关,但不显著。综合感官品质,福鼎大白茶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 lx黄光、2000 lx黄光,茶红素含量较高,分别为2.211%、2.049%,而茶褐素含量较低,分别为3.081%、3.025%;蜀永1号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 lx黄光,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8%;四川中小叶种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 lx黄光、1500 lx蓝光,前者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为3.4%,后者茶黄素含量较高,为0.280%,茶褐素含量较低,为2.937%。所以1500 lx黄光有利于提升所选品种红茶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