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推荐施肥量下控释肥替代普通尿素提高高粱产量和氮肥生产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 2021、2022 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 3 号和金糯粱 1 号.设置 6 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习惯尿素施肥量(U,N 180 kg/hm2);尿素推荐施用量(U1,减N 20%,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 20%(C1,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 30%(C2,N 126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 40%(C3,N 108 kg/hm2).在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成熟期调查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开花期和成熟期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均以C1 和U1 处理最高,C1 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又显著高于U1.C1 处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U.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1 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U1 和C2 处理显著高于U处理.C1 处理晋渝糯 3 号和金糯粱 1 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U分别显著提高了 11.54%和 12.41%.C1 处理的高粱产量最高(晋渝糯 3 号 6611 kg/hm2,金糯粱 1 号 569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 5.40%~18.66%;其次为C2 和U1 处理,二者的产量均显著高于U和C3 处理.各施氮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NPFP)差异显著,其NAE和NPFP均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处理U;控释肥各减氮处理的NPFP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推荐量处理U1.C1 处理较U处理大幅提高了NAE、NPFP和氮肥利用率(NUE),晋渝糯 3 号分别提高了58.54%、39.61%和 59.28%,金糯粱 1 号分别提高了 80.97%、48.30%和 63.08%;与U1 处理相比,晋渝糯 3 号的NPFP、NUE分别提高了 5.38%和 22.19%,金糯粱 1 号分别提高了 5.82%和 4.42%.[结论]推荐施氮量下,用控释肥替代普通氮肥增加了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提升了高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西南地区高粱生产的推荐氮肥施用方式.
关键词: 高粱 控释氮肥 氮肥用量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辣椒MADS-box转录因子CaRIN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MADS-box家族基因RIN的表达特征和功能,解析其对辣椒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影响。【方法】基于辣椒果实发育转录组,通过RT-PCR克隆辣椒MADS-box转录因子CaRIN基因CDS全长,分析其生物信息学、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转录活性等,并探讨VIGS诱导CaRIN基因沉默对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影响。【结果】(1)CaRIN基因CDS全长732 bp,编码243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27.95 kD,等电点(pI)为7.06,其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MEF2_like MADS结构域,属MICK型转录因子。(2)CaRIN基因主要在花和果实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CaRIN定位在细胞核,并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3)CaRIN基因启动子具有ABRE等多个激素应答元件,外源脱落酸和乙烯利均能加速果实转红,诱导CaRIN及相关基因高表达。(4)VIGS诱导沉默CaRIN基因后,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基因PSY1、CCS、PDS、CRTZ、LCYB和NCED1表达水平降低为对照组的0.27~0.59倍,且果实总类胡萝卜素含量(0.379 mg/g)较对照(0.650 mg/g)显著降低。【结论】CaRIN是辣椒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
关键词: 辣椒 MADS-box转录因子 CaRIN VIGS 类胡萝卜素


养殖尾水混合不同比例水溶肥种植水培生菜的综合效益评价
《中国农业气象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奶油生菜"为研究对象,将不同量的山崎配方水溶肥溶于工厂化养鱼尾水,配制成混合营养液,进行营养液膜栽培(NFT)水培生菜实验,以期筛选出最佳水肥配比,为实现工厂化养鱼尾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设置 5 个处理,分别为S1(123g水溶肥+150L养鱼尾水)、S2(98.4g水溶肥+150L养鱼尾水)、S3(73.8g水溶肥+150L养鱼尾水)、S4(49.2g水溶肥+150L养鱼尾水)、S5(24.6g水溶肥+150L养鱼尾水),以CK(123g水溶肥+150L清水)作为对照,探究不同处理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分析确定最佳水肥配比参数.结果表明,混合营养液能提高生菜对水肥的吸收量,但随水溶肥浓度增加,生菜耗肥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处理下生菜耗水耗肥量均低于CK处理,S1-S5 处理相比CK处理分别节肥 25.01%、19.15%、34.12%、51.89%和 74.10%.混合营养液能有效促进生菜生长,但生菜各项生长指标均随水溶肥浓度上升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S2 处理下生菜产量最高,为1.88kg·m-2,相比CK处理增加 15.32%.此外,混合营养液可提高生菜品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2 处理下生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维生素C(VC)含量、硝酸盐含量均与水溶肥浓度呈正相关,S1 处理下VC含量最高,S1-S5 处理下硝酸盐含量均低于CK处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S2处理对生菜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并兼具较好的品质,为最佳配比,养鱼尾水与水溶肥合理配施后,可显著促进水肥吸收,提高生菜产量和品质,实现作物生产效益最佳.
关键词: 养殖废水 水肥耦合 生菜水培 产量品质 熵权法 TOPSIS


“双碳”目标下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应用条件评价及路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碳"目标下,科学评估筛选适宜不同地域的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并因地制宜制定低碳农业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采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表明,种植、养殖、能源消耗3个方面42项技术中发展应用条件综合水平位于3≥Z≥2.5、 2.5>Z≥2、 2>Z≥1等3个区间的比重分别为16.67%,61.90%,21.43%,大部分技术在重庆具有较好的综合推广应用条件,其中种植方面最好;重庆低碳农业发展可采取分区分级思路,根据农业生产特点按粮食主产区、养殖集中区、生态脆弱区分区推进"双增双减""稳能减排""提能固碳"综合技术路径,根据技术发展应用条件水平分级优先推广位于3≥Z≥2.5区间的7项技术,以及位于2.5>Z≥2区间的26项技术.最后提出加快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推广应用、发展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喂策略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智能投喂策略是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饲料高效利用、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提出一种结合水面图像纹理判别和YOLOv5-BCH残饲检测的智能投喂策略。首先,以平静水面为基线,通过摄食过程水面图像纹理特征获得残饲识别帧;其次,通过采用BottleNet-CSP模块与CBAM模块分别对YOLOv5的Backbone和Neck端进行改进,增强了深度神经网络在空间和通道维度上的特征表示能力,且有效融合了多尺度特征。同时在Head部分设置3个微尺度检测头增强对水面小目标特征的捕捉能力,使mAP0.5、mAP0.5:0.95和精确率分别提升40.26%、15.59%和37.85%;最后,设计智能投喂系统并采用“试投+单轮多次”自适应投喂策略,有效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及饲料浪费。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代替人工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投喂,为工厂养殖饲喂环节实现无人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能投饲策略 机器视觉 深度学习 残饲识别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重庆高粱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粱种植业是重庆地区重要产业,高粱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严重危害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明确重庆高粱主要产区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可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重庆市永川区、梁平区和江津区等8个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病样,分离纯化得到13个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多基因(ITS,GAPDH,ACT,CHS)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来自不同地区的13个高粱炭疽菌菌株属于同一分支,均为高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表明C.sublineola是重庆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发现氟菌唑、肟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和多菌灵等5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EC50在0.018 0~0.109 7μg/mL之间,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70%甲基硫菌灵WP和250 g/L吡唑醚菌酯EC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61.86%、56.09%和54.80%,在高粱生产中应用潜力大。


茎秆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对高产型水稻品种抗倒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为阐明茎秆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对高产型水稻品种抗倒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5个高产型杂交水稻为材料,调查株高等11个茎秆形态性状和有效穗等4个产量构成因子,以倒伏指数评价抗倒性,分析茎秆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与供试材料抗倒性的相关性.结果:倒伏指数与供试水稻材料基部第二伸长节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第二伸长节茎粗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基部第二伸长节越短、茎越粗的高产型水稻品种抗倒能力越强,为抗倒伏水稻品种培育指明方向.
关键词: 高产型杂交水稻 茎秆形态性状 产量构成因子 抗倒性


不同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团聚体和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为酸性紫色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色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石灰(SF)、化肥配施有机肥(OM)、化肥配施生物炭(BF)和化肥配施酒糟灰渣(JZ)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改良剂施用下酸性紫色土的团聚体组成情况,以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规律,结合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明确不同改良剂对酸化紫色土团聚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以JZ处理效果最显著,施肥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OM处理效果最好,BF和O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同时SF和B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P<0.05);各处理均以<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优势粒级,施肥能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直径>0.25 mm的团聚状结构单位)的含量,同时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和R0.25值(>0.25 mm团聚体含量),降低分形维数(D)和团聚体破坏率(PAD)值(P<0.05),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化和稳定性,以OM处理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1.71%~209.67%,其中以OM处理最显著;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为19.34%~47.76%,其中OM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合来看,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促进酸性紫色土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是改善酸性紫色土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