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超微粉碎强度对甘薯全粉特性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甘薯全粉,分析不同超微粉碎时间(5、 10、 15、 20、 25、 30 min)对全粉的基本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甘薯全粉基本营养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尤其是蛋白、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糖等含量有所增加,全粉粒径显著减小(p<0.05),颗粒形貌呈现碎片化,大小逐渐趋于一致,但其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色泽、持水性、持油性及冻融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小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及回生值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说明甘薯全粉经超微粉碎后能够显著改善其热糊稳定性和凝胶的抗老化性。超微粉碎25 min的甘薯全粉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粒径最小,颗粒大小均匀,且其色泽、持水性、持油性及冻融稳定性表现较好,具有最低的糊化温度、衰减值和回生值,相比其他粉碎强度条件下的甘薯全粉,具有更优异的功能性和更适宜的加工性。


超微粉碎对羊肚菌粉品质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超微粉碎对羊肚菌粉品质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制备羊肚菌粉,研究不同超微粉碎时间对羊肚菌粉的理化性质和营养溶出的影响。[结果]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羊肚菌粉的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中位粒径D50逐渐降低,超微粉碎5 min后可达到微米级别;超微粉碎后颗粒大小更加均匀,粉体色泽更明亮;休止角、滑角、持油力分别在超微粉碎5,10,10 min时达到平衡点,继续增加超微时间无显著性变化。持水力在超微粉碎5 min达到最大后逐渐降低,振实密度和堆积密度呈降低趋势;随超微时间的延长,多糖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超微粉碎15 min时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超微粉碎对羊肚菌粉的物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可根据实际加工需求和目的选择超微粒径。


微细化薯渣粉对小麦面团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微细化薯渣粉不同添加量对面团特性的影响,将微细化薯渣粉按不同比例(2% ~12%,质量分数)与小麦粉混合制成配粉,测定不同配粉生面团的热机械学特性、质构特性、色泽以及面团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微细化薯渣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吸水率和稳定时间增加,形成时间、蛋白质弱化度及回生值逐渐减小,峰值黏度、淀粉水解速率、黏度崩解值先减小后增加,当薯渣粉的添加质量分数大于8%时,峰值黏度和淀粉水解速率又逐渐降低;面团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逐渐增大,内聚力、回复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品质有所降低;面团L?、a?和b?值呈现下降的趋势,颜色发暗,总色差值增大;面团的微观结构显示,薯渣粉的添加会破坏小麦面团中的面筋网状结构,使淀粉颗粒逐渐裸露.综上,微细化薯渣粉的添加会破坏面筋蛋白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可能是导致面团流变性质改变的原因,但添加质量分数在8%以内,对小麦面团特性的影响较小.


响应面法优化超微粉碎辅助提取辣椒红素工艺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超微粉碎辅助提取辣椒红素工艺,采用6种提取液对辣椒红素进行提取,对比结果,选择95%乙醇作为提取液。选择液料比、微粉细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自变量,辣椒红素提取相对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试验设计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辣椒红素提取相对量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作出响应面图,得到二次数学模型方程,确定出辣椒红素的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常温条件下,液料比7∶1,超微粉碎细度500目,提取时间14.00 min,提取次数2次。


绿茶超微粉碎后和贮藏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蒸青绿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其超微粉碎前后和贮藏过程中水分及主要内含成分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后300目、800目茶粉水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茶多酚、叶绿素的含量均略有下降并随目数的增大而降低;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均略有下降,但目数大的降低反而较少;可溶性总糖、水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并随目数的增大而上升。两种贮藏方式(常温、低温冷藏)贮藏过程中对300目的茶粉茶多酚含量影响不大,但对800目来说,低温贮藏方式的茶多酚含量基本保持平稳,而常温状态下的茶多酚含量在后期急剧下降;300目茶粉常温贮藏下氨基酸一直是下降的趋势而低温贮藏的氨基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800目超微绿茶粉的氨基酸含量在两种贮藏方式下从最终结果来看降低量不大;300目超微绿茶粉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叶绿素下降不明显,但常温贮藏及800目低温贮藏对叶绿素损失较大。


超微绿茶粉贮藏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变化的研究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 2010
摘要:以蒸青绿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其超微粉碎前后和贮藏过程中水分及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300目和800目茶粉的水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茶多酚、叶绿素的含量均略有下降并随目数的增大而降低;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均略有下降,但目数大的降低反而较少;可溶性总糖、水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并随目数的增大而上升。2种贮藏方式(常温、低温冷藏)贮藏过程中对300目茶粉的茶多酚含量影响不大,但对800目来说,低温贮藏方式的茶多酚含量基本保持平稳,而常温状态下的茶多酚含量在后期急剧下降;300目茶粉常温贮藏下的氨基酸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低温贮藏的氨基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800目超微绿茶粉的氨基酸含量在2种贮藏方式下,从最终结果来看降低量不大;300目超微绿茶粉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叶绿素下降不明显,但常温贮藏及800目低温贮藏对叶绿素损失较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