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126条记录
基于深度学习和籽粒双面特征的玉米品种识别

系统仿真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高识别准确率且适用于手机端应用的玉米籽粒品种识别模型,提出利用手机获取玉米粒籽双面(胚面和非胚面)图像,基于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2和迁移学习构建玉米籽粒图像品种识别模型,针对已有研究中多以玉米籽粒单面识别为主,分析对比玉米籽粒单、双面特征建模及识别性能.结果 表明,玉米籽粒双面特征建模的双面识别准确率达99.83%,优于单面特征建模识别以及胚面和非胚面图像分别建模后双面识别,适用于手机端玉米籽粒品种识别应用需求.

关键词: 玉米;深度学习;品种识别;MobileNetV2;机器视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长茄杂交制种技术研究

中国蔬菜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渝茄5号为试材,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设计试验,通过比较种子产量、种果数量、单果种子产量,研究不同处理措施对茄子杂交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个不同因素组合处理中,处理5〔即种植密度2?000株·(667m2-1,去掉第1、2台花,从3台开始蕾期去雄、花期重复授粉〕获得的种子产量最高,为51.74kg·(667m2-1;极差分析显示,影响制种产量的主次因素是授粉方式>保留商品果>授粉台位>种植密度,且4个因素均对茄子杂交制种产量具有极显著效应。经综合比较分析,在进行规模化茄子杂交制种时,最优的制种方式为种植密度1?600株·(667m2-1,去掉第1、2台花,从3台开始蕾期去雄、花期重复授粉。

关键词: 茄子 制种技术 授粉方式 种子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质去除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鸡蛋中62种农药残留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脂质去除分散固相萃取进行前处理建立鸡蛋中62种农药残留筛查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检测方法。经过条件优化后,样品用10 mL 1%乙酸-乙腈和5 mL水提取,提取液经氯化钠盐析后取有机相,最后将有机相转移至增强型脂质去除(EMR-Lipid)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管中净化并高速离心,G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62种农药在5~400μg/L范围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5以上,其中59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5~5.0μg/kg,定量限为1.0~20.0μg/kg。鸡蛋中62种农药使用EMR-Lipid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管去除脂质后的回收率和重复性结果都优于直接经过固相萃取净化管的结果,添加量为100μg/kg时,98.4%的农药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7%~117.2%,相对标准偏差为0.3%~10.9%。基质效应研究表明,62种农药中仅20种农药为弱基质效应,检测结果均需要通过基质标准溶液进行校正。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增强型脂质去除 鸡蛋 农药多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中稻-再生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4个播期,分别为3月1日(B1)、3月10日(B2)、3月20日(B3)和3月30日(B4),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头季稻和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两季均以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B1和B4处理,B2处理的再生稻因最高的穗粒数,与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头季稻的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降低,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再生力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此外,随播期推迟,头季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但再生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B3处理最高,其次为B2处理。长江上游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下,适宜的播期为3月10—20日,有利于中稻—再生稻群体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增加。

关键词: 再生稻 广8优粤禾丝苗 播期 产量 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重庆花椒种植区土壤肥力水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重庆花椒地土壤质量状况及空间特征,采集重庆主要花椒区45个土壤样品,测定pH值、容重、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共13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半变异函数分析各指标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各养分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14.8%~171.4%,该区域养分含量分布很不均衡;有效磷、有效铁、有效硼、有效硫的空间相关性较弱,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有效锌和有效铁的隶属度最高,其值分别为0.89、0.91,有效硼和有机质的隶属度较低,其值为0.15、0.34,说明花椒地有效锌和有效铁含量较丰富,但有效铁和有机质含量较缺乏;整体上该区中等肥力水平占51.1%,中等偏上肥力水平占42.2%,中等偏下肥力水平占6.7%,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在空间上呈现球状半变异函数,拟合程度极高。

关键词: 重庆 花椒种植区 肥力水平 模糊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宜机化地区杂交水稻高效机械直播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重庆宜机化地区杂交水稻机械直播的高产示范效果,总结提出了选择高标准农田、高质量整地、选用优质高产抗逆品种、适期精量播种、高效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一整套杂交水稻高质高效机械直播种植技术。

关键词: 宜机化地区 杂交水稻 机械直播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途径-以重庆为例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蔬菜生产上化肥投入高,化肥减量潜力大。在对重庆化肥投入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重庆主要蔬菜种类的施肥情况调查,并针对性地开展多点有机肥替代试验,研究蔬菜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潜力以及对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蔬菜生产化肥用量占重庆总化肥用量的35.3%,其对2010~2017年重庆化肥用量增加的贡献率为61.4%,远高于其他农作物。469个蔬菜种植农户施肥的调查结果表明,重庆蔬菜种植平均化肥用量为502.7 kg·hm-2(折N、P2O5、K2O合计),多次采收的蔬菜(茄果类、瓜菜类)和浅根系蔬菜(绿叶菜类、甘蓝白菜类)化肥投入最高,具有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深根系蔬菜(根菜类、薯芋类)化肥投入较低。54个有机肥替代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菜地土壤有机碳的投入增加681.6 kg·hm-2,有机养分投入增加47.2 kg·hm-2,显著提高蔬菜产量14.7%,每公顷化肥投入平均减少88.0 kg·hm-2,占总化肥养分投入的17.3%,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减少27.26%、43.6%和17.2%,磷肥减量幅度高于氮肥和钾肥。综上所述,重庆蔬菜化肥投入普遍偏高,多次采收和浅根系蔬菜,具有较大的减肥潜力;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不仅减少化肥投入,还可实现蔬菜增产。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替代 蔬菜生产 重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气候智慧型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2017~2018年在西南4个省市开展的机械粒收试验,分析当前西南玉米区机械粒收质量现状,探讨影响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子粒破碎率和损失率高是当前西南玉米机械粒收面临的主要问题。西南玉米区机械粒收子粒破碎率平均为7.41%,机收总损失率平均为5.84%,均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1—2008)要求。子粒破碎率、杂质率与子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落穗损失率、总损失率与子粒含水率极显著负相关。子粒含水率降低有利于降低破碎率、杂质率,但子粒含水率过低会导致落穗损失率和总损失率显著提高。玉米粒收质量存在区域、品种和机型间差异。针对不同玉米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开展适宜机械粒收品种、收获条件和粒收机具的研究,是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关键。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破碎率 杂质率 子粒损失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渝17S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冷机制初步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庆及西南稻区水稻幼苗期倒春寒频发,常常导致秧苗生长迟缓,白化、烂秧等发生,制约了优质水稻安全生产和轻简化技术的应用。本研究以耐冷性较强的渝17S和对低温敏感的Y58S为材料,对比研究了3叶龄幼苗经4℃低温处理后,二者可溶性糖、海藻糖、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胁迫相关的9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Y58S相比,渝17S具有更强的苗期耐冷性,在低温胁迫下,其死苗率为7.5%,而Y58S死苗率高达96.7%;低温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中丙二醛和H2O2含量均升高,但渝17S增幅较小;渝17S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以及OsCATB、OsSOD、OsAPx8,OsTPS1、OsTPP1、OsMKK6、OsMAPK3和OsICE1基因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2个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合成限速酶基因(OsP5CS)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初步认为,H2O2信号分子和海藻糖可以调控渝17S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从而增强其幼苗的抗寒性。

关键词: 水稻 低温胁迫 苗期 耐冷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