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ANSYS Workbench/LS-Dyna的马铃薯杀秧装置参数优化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很多地区仍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清除马铃薯秧蔓,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且效率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马铃薯杀秧装置,运用Solidworks进行杀秧装置的三维建模。通过ANSYS Workbench对杀秧装置进行模态分析以使工作频率避开固有频率,进而避免杀秧装置因共振而发生破坏。通过ANSYS Workbench/LS-Dyna对杀秧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显式动力学仿真,并以动刀片转速、刀具刃角和前进速度为试验因子进行虚拟正交仿真试验,对仿真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获得杀秧装置最优结构和工作参数。结果表明,在动刀片转速为1200 r/min、刀具刃角15°和前进速度7 km/h时,峰值剪切应力最低,此时,马铃薯秧蔓易于切断。


脐橙品系(种)的起源与演化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脐橙最原始的母本是中国甜橙。1471年中国甜橙传入葡萄牙,1549年从葡萄牙传入巴西。1810年巴西Bahia市Select地区种植的有籽甜橙发生芽变产生无籽甜橙,后传入美国并命名为"华盛顿脐橙",系第一代脐橙。经过多种选育途径已培育出超过190个脐橙品系(种),形成不同的品种群和成熟期。在统计的174个品系(种)中,芽变选种157个,占90.23%;珠心系选种15个,占8.62%;优株选种和嵌合体选种各选育1个品种。其中,101个品系(种)直接为华盛顿脐橙芽变,占58.38%,另有72个品系(种)来源于23个华盛顿脐橙芽变后代。在统计的113个品系(种)中,成熟期以中熟为主,有65个,占57.52%;晚熟27个,占23.89%;早熟19个,占16.81%。在统计的84个品系(种)中,果面色泽主要为橙红色,色差a/b值0.7~0.8,数量为41个,占48.81%;其次是橙色-橙红色,色差a/b值0.5~0.7,数量为16个,占19.05%;果肉色泽主要为橙黄色,品系(种)数量为73个,占86.90%。建议,充分利用脐橙芽变的频率较高的特点,强化生产一线的田间选种途径,加快芽变品种的筛选鉴评速度,以培育出更多新品种进行示范与推广,同时,加强与各国柑桔科研机构协助与交流,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品种改良,培育出更多不同熟期、抗病性、抗逆性的新品系(种),丰富脐橙品种资源。


基于WOFOST模型的柑橘智能种植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升重庆市柑橘种植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构建基于WOFOST模型的柑橘智能种植服务平台(CIPSP),用于辅助橘农进行柑橘智能种植和经营管理决策。【方法】以柑橘新品种沃柑为试验材料,以物理服务器等5部分系统级软件为技术支撑,以WOFOST模型为基础构建CIPSP系统模型知识库,应用LH-OAT方法对模型中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确定CIPSP系统模型参数,设计自适应算法引擎对CIPSP系统模型参数进行精度预测和校正。根据需要设计CIPSP系统结构和智能种植功能,并在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选取3处不同生长年限(2~3 a、3~4 a、5 a以上)沃柑试验田场景的15个测算点,对系统产量预测模拟、土壤墒情/土质及气象实时监测、智能虫情测报等部分功能进行验证应用。【结果】通过分别设计相关参数,构建基于柑橘生长周期WOFOST建模思路的CIPSP系统模型知识库;对CIPSP系统分析后快速确定敏感性较高模型参数I;在实时观测数据基础上对作物生长进行模拟预测比对,引入自适应算法进行了模型修正。将CIPSP系统设计成感知层、边缘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操作层等5层相互独立的结构,实现CIPSP系统对柑橘种植过程中产量预测模拟、土壤墒情/土质及气象实时监测、智能虫情测报等功能。初步验证表明,WOFOS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预测树龄不大于3 a的沃柑植株产量,但随着树龄增长,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逐渐变大;通过实时监测数据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相结合,实现对采集分析土壤墒情/土质及气象实时环境数据(土壤肥力、光照度、降雨量等)监测分析应用;应用智能虫情监测系统与遥感技术及高光谱无人机相结合,实现现场/远程对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常见病虫害发生进行检测、判别、预警、防控等功能。【结论】构建了基于WOFOST模型的CIPSP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沃柑试验田产量预测、种植环境监控和病虫害预警防控,提高了柑橘智能种植管理水平,实现从软件技术、生产管理和信息系统等方面技术创新,但该模型参数和算法仍需优化。
关键词: 柑橘 智能种植 WOFOST模型 CIPSP系统 技术创新


开颖促进剂RHS1对含粳型血缘籼型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开颖促进剂RHS1对2个含粳型血缘的籼型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影响,为繁殖制种利用开颖促进剂调控花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含粳型血缘的籼型不育系神农4A和18A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0.1 mL/L的开颖促进剂RHS1药剂处理和清水对照(CK),调查对比不同处理供试材料的单穗开花花时动态、单穗开花历期、单穗日开花动态、颖花开颖角度、颖间距、包颈率、柱头外露率及闭颖情况。【结果】开颖促进剂RHS1不仅可提早花时和提高花时集中度,还可提高花期集中度。与CK相比,RHS1处理可使花时提早0.5 h,可使花时集中度(以午前花率衡量)提高3.72%13.55%;可使花期集中度(以开花历期衡量)提前0.104.64 d;但不同材料的花时、花期对RHS1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与CK相比,开颖促进剂RHS1对开颖角度、颖间距、柱头外露率、包颈率及闭颖情况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开颖促进剂RHS1在配套使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可作为调节花时的药剂之一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开颖促进剂RHS1 含粳型血缘的籼型不育系 开花习性


基于地形梯度的重庆市近40年水田及旱地时空演变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水田、旱地分布及变化特征是阐明区域耕地变化规律的基础,为实施耕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重庆市1980、2000和2018年LandsatTM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结果,分析了区域的水田、旱地的转移特征,并重点对比两类耕地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分布和转变情况。【结果】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和转变在不同地形空间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水田主要分布在坡度15°以内,低于600 m海拔的区域;而旱地在各个海拔分布更为均匀,对坡度的适宜性更广。水田与旱地与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移特征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水田、旱地在1980—2000和2000—2018年两个时期均以转出为主,流失的水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受城市建设占用、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影响,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更频繁。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田的耕作优势区逐渐从低海拔缓坡区域朝中低海拔、中坡度的区域迁移,而旱地的主要耕作优势区主要向中海拔和中度坡度地区转移。【结论】地形条件约束农业生产活动,需重点加强低海拔、较平坦地区耕地流失的管理。


香型优质杂交稻'渝香203'香味基因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味是水稻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渝香203’是不育系‘宜香1A’与恢复系‘R2103’杂交而成的香型优质品种,具有香味浓、米质优、适口性好等特点。本研究通过‘渝香203’及其亲本香味的遗传分析发现,该品种的香味由2对不等位的隐性基因控制,且其商品粮的稻米香味比例高于普通香型杂交稻;Badh2基因的功能标记鉴定及该基因测序分析显示,‘宜香1A’的香味由其Badh2基因第7外显子的碱基变异引起的,而‘R2103’的香味不是Badh2基因控制的。因此‘R2103’是一个新香型种质资源,对其深入研究可为完善水稻香味遗传机制、高品质新材料创建与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