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沼肥灌施配合机械深松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质含量及矿化特征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沼肥灌施配合机械深松对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柑橘果园沼肥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柑橘专用复合肥施用量为2 500 kg·hm-2)与沼肥灌施(T1、T2、T3和T4,施用量分别为45、135、180和270 t·hm-2)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沼肥灌施量条件下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了其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柑橘果园灌施沼肥处理表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显著增加,T1、T2、T3和T4的增幅分别为76.9%、35.8%、26.9%、33.6%。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0.09~14.38 g·kg-1,其中以T3最高,其次是T4。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粒级团聚体间存在差异,在CK、T3和T4中以0.25~2 mm团聚体为主要载体;在T1和T2中以>5 mm团聚体为主要载体。有机碳矿化试验表明,各处理土壤在前15 d矿化速率较快,累积矿化量达到168.42~190.84 mg CO2-C·kg-1,占整个培养期总矿化量的一半以上(58.46%~62.09%)。结合动力学方程模拟结果可知,T3和T4中可矿化碳和易矿化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低于其他处理,表明沼肥灌施配合机械深松有助于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本研究结果可为柑橘果园沼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干燥方式对夏季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夏季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重庆地产绿茶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共检测到120种香气,主要为醇类、酯类、烯类、脂肪烃类。与烘青比较,经晒青结合烘干后,重庆地产绿茶醇类种类增多,其中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4-萜烯醇、2-癸烯-1-醇、橙花叔醇等萜烯醇含量明显升高,醛类、酮类种类无明显变化,酯类种类差异明显,其他香气种类变化规律不一致。总体上60℃低温烘干能保留更多的挥发性成分,而相同的烘干温度下,挥发性成分总含量随晒青时间延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β-紫罗酮、月桂烯是各茶样共有的香气物质,各茶样β-紫罗酮的OAV值在351.4~595.7之间,对香气贡献最大,各茶样月桂烯的OAV值均>1,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故所有茶样均具有清甜香或甜香,这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但部分特殊的花果香或是坚果香并未在审评中表现出来,可能是被晒青产生的日晒味所掩盖。


果桑离体冬芽组培快繁和枝条扦插快繁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组织培养和扦插再生技术对四季果桑和鸡爪桑的冬芽和枝条进行无性繁殖。结果表明:2个品种均可进行再生培养,其中四季果桑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1 mg/L NAA,增殖系数为3.167,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2.0mg/LNAA,生根率达100%,平均主根数11.167,根长3.734 cm;鸡爪桑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1 mg/L NAA,增殖系数为3.667,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1.0 mg/L IBA,生根率65.5%,平均主根数6.5,根长3.081 cm;2个品种的移栽成活率均可达100%。扦插试验表明,草炭土∶壤土∶珍珠岩=2∶1∶1是2个果桑品种最佳扦插基质,成活率分别为75%和81.8%。


辣椒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辣椒耐低温弱光鉴定方法的客观高效性,以5份具有不同耐低温弱光特性的辣椒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法,对辣椒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28℃/25℃(昼/夜)、300μmol·m-2·s-1条件下生长的对照组植株相比,10℃/5℃(昼/夜)、100μmol·m-2·s-1低温弱光处理5 d后的辣椒幼苗叶片的SPAD值、光合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光合指标,以及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等均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幅度存在品种间差异。28℃/25℃(昼/夜)、300μmol·m-2·s-1恢复生长28 d后,5份材料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恢复到正常水平,SPAD值、根系形态、茎叶干重、根系干重、整株干重和根冠比的恢复情况存在品种间差异。低温弱光处理5 d后辣椒幼苗的SPAD值、Fv/Fm和根系直径,以及恢复生长后的茎叶干重、根系干重、整株干重和根冠比等7个指标与冷害指数相关性较高,可作为辣椒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这些指标可直接通过仪器和软件分析获得,避免了复杂的样品处理和主观判断等因素干扰,实现了简便化、数量化和客观化,可为辣椒耐低温弱光鉴定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樱桃种质SCoT分子标记与叶片表型性状关联分析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本研究中建立的樱桃SCoT标记分析体系,进行适宜引物筛选,进而对12个樱桃品种进行SCoT分子标记、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及两者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从102条SCoT标记引物中筛选出46条适宜樱桃遗传分析的标记引物,筛选率达45.1%;参试的18条SCoT引物共获得等位位点数77个,其中多态性位点65个,多态性比率84.4%;12个樱桃品种的表型叶片性状变异系数为11.49%~36.93%,叶片性状与SCoT标记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Pearson’s相关分析表明,共有54个标记位点与12个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了8个与叶片性状极显著相关的特异标记位点,解释了叶片性状47.8%~100.0%的变化;对8个关联标记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有5个标记能在樱桃基因组中找到同源序列,相似性均达75%以上,并能明确其染色体位置,其中4个标记能够在NCBI中比对到具有功能注释的同源序列,另3个标记未比对到同源序列。


基于高光谱的油菜叶片SPAD值估测模型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基于高光谱参数的油菜叶片SPAD值估算模型效果。【方法】在分析光谱反射特征和光谱参数与SPAD值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光谱特征参数优选并构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传统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DNN)等模型对叶片样本叶绿素SPAD值进行估测。【结果】(1)叶片原始光谱与叶片SPAD值在425~495 nm的蓝波、665~680 nm的红波区域呈现微弱正相关,与红边波段均呈现负相关,并在510~650 nm的绿、黄波段和690~735 nm的红边波段显著负相关;(2)与叶片SPAD值显著线性相关的SDb与SDy、CARI与MCARI、CI与NDVI705等三组光谱特征的组内参数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且有助于提高SPAD模型预测精度;(3)基于高光谱参数的深度学习DNN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3,RPD为3.92,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SVR模型次之,PLSR和BPNN模型效果一般。【结论】油菜叶片光谱参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估计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深度学习算法在油菜叶片叶绿素SPAD值估测方面具有更好的估测能力。


基于深度学习和籽粒双面特征的玉米品种识别
《系统仿真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高识别准确率且适用于手机端应用的玉米籽粒品种识别模型,提出利用手机获取玉米粒籽双面(胚面和非胚面)图像,基于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2和迁移学习构建玉米籽粒图像品种识别模型,针对已有研究中多以玉米籽粒单面识别为主,分析对比玉米籽粒单、双面特征建模及识别性能.结果 表明,玉米籽粒双面特征建模的双面识别准确率达99.83%,优于单面特征建模识别以及胚面和非胚面图像分别建模后双面识别,适用于手机端玉米籽粒品种识别应用需求.
关键词: 玉米;深度学习;品种识别;MobileNetV2;机器视觉


脂质去除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鸡蛋中62种农药残留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脂质去除分散固相萃取进行前处理建立鸡蛋中62种农药残留筛查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检测方法。经过条件优化后,样品用10 mL 1%乙酸-乙腈和5 mL水提取,提取液经氯化钠盐析后取有机相,最后将有机相转移至增强型脂质去除(EMR-Lipid)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管中净化并高速离心,G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62种农药在5~400μg/L范围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5以上,其中59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5~5.0μg/kg,定量限为1.0~20.0μg/kg。鸡蛋中62种农药使用EMR-Lipid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管去除脂质后的回收率和重复性结果都优于直接经过固相萃取净化管的结果,添加量为100μg/kg时,98.4%的农药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7%~117.2%,相对标准偏差为0.3%~10.9%。基质效应研究表明,62种农药中仅20种农药为弱基质效应,检测结果均需要通过基质标准溶液进行校正。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增强型脂质去除 鸡蛋 农药多残留


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中稻-再生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4个播期,分别为3月1日(B1)、3月10日(B2)、3月20日(B3)和3月30日(B4),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头季稻和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两季均以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B1和B4处理,B2处理的再生稻因最高的穗粒数,与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头季稻的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降低,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再生力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此外,随播期推迟,头季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但再生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B3处理最高,其次为B2处理。长江上游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下,适宜的播期为3月10—20日,有利于中稻—再生稻群体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