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光敏核雄性不育小麦雄性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小麦温光敏核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发生的时期和类型,为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提供依据,用涂抹压片法观察了其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在叶枕距-5 cm左右、幼穗长5 cm左右、孕穗前5~10d的时段处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发育正常;叶枕距-2~1 cm、幼穗长8 cm左右、孕穗前4~5d到孕穗当天的时段处于减数分裂期,减数分裂行为基本正常,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叶枕距5 cm左右、穗长9 cm左右、孕穗后到抽穗前的时段处于小孢子发育期,小孢子能发育到单核靠边期,但此后就发育停滞,细胞质和核物质逐渐解体,不能被苏木精或碘液染色,出现败育;发生败育的高峰在小孢子单核晚期,败育花粉的主要类型是圆败型。而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与常规对照品系相同,能形成正常可育的三核花粉粒。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温光敏核雄性不育 败育 细胞学


汁用甜橙新品种‘渝红橙’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红橙’是从‘先锋橙’中选育出的甜橙芽变新品种。该品种树势强健。单果质量170g,少核,出汁率6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固酸比14,耐贮性强,早结,丰产,稳产,抗逆性强,易栽培。果实成熟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鲜食品质优良,加工制汁性能优异。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产量、效益及菜薹营养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和白菜型红菜薹为材料,通过对比试验和化学检测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在重庆市生态生产条件下的产量、效益和菜薹营养。结果表明:油蔬两用栽培产菜薹2382 kg/hm2,产菜籽2219 kg/hm2,菜籽产量比单收菜籽栽培减产8.1%;油蔬两用栽培纯收入5221.80元/hm2,比单收菜籽栽培新增纯收入1552.80元/hm2,增收42.3%;甘蓝型双低油菜薹营养丰富,除铁的含量外,其维生素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白菜型红菜薹,可溶性总糖、粗纤维等营养指标与白菜型红菜薹相当。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有良好的增收效果,可在重庆市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丘陵紫色砾质土/砾石土持水性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红棕紫泥、灰棕紫泥、棕紫泥和粗暗紫泥的水分实验,研究了丘陵紫色砾质土/砾石土的持水性.结果表明:考虑砾石,饱和含水量减少0.70%~10.70%,田间持水量减少2.07%~4.33%;砾石含量<10%,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与砾石含量关系不明显;砾石含量>10%,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与砾石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在0~30 kPa吸力段,不同坡位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比水容量与砾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物理性粘粒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水分特征曲线幂函数拟合式的a值与砾石含量变化趋势相反,b值与砾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重庆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重庆小麦的品质遗传基础,采用SDS-PAGE技术对重庆小麦推广品种和主要育种亲本共35份材料的HMW-GS组成和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Glu-1位点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并检测到14种亚基类型和19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检测到2种亚基(1,null),其中null占82.86%;Glu-B1位点检测到9种亚基(7+8,7+9,7,22,6+8,14+15,17+18,20,8),其中以7+8,7+9出现的频率最高;Glu-D1位点检测到3种亚基(2+12,5+10,4+12),其中5+10占57.14%;参试材料中检测到与烘烤品质相关的优质亚基.参试材料的品质评分在4~10分之间,平均分为6.49分.在重庆市的7个小麦推广品种中,检测到6种亚基组合类型,品质评分平均为6.86分.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aestivum)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等位变异 品质


~(15)N示踪研究再生稻施用氮肥的吸收分配和效应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稻-再生稻的15N示踪结果表明:①15N吸收率在头季稻成熟期为34.22%~43.09%,再生稻成熟期升至38.64%~55.75%.头、二两季一致趋势是促芽肥、保证芽肥早施高于迟施,促芽肥加发苗肥的高施肥量大于低施量.②再生稻成熟期15N在稻株各器官的分配是促芽肥加发苗肥的,头季收获物(穗和1节)平均为41.84%,再生稻株为45.26%,稻桩和根为12.90%;只施促芽肥的,则依次分别为76.81%,14.45%和8.74%.头季稻收获物在大比例带走氮的同时,提高了稻谷蛋白质的含量,并增加稻株含氮量、叶片光合强度、茎鞘干质量、根系活力等,促进了再生芽早生多发.③各施肥方式对再生稻的生育进程和经济性状均有明显的效应,以头季稻齐穗期施保芽肥加齐穗后23d施促芽肥和齐穗后15d施促芽肥加收后立即施发生苗肥的综合效应最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