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肥和无机肥与土壤调节剂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水稻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及土壤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施用不同类型的有机肥、无机肥处理,并设施用土壤调节剂和不施用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有机肥能促进水稻分蘖,但肥效较慢,水稻前期生长不及单施化肥,而后期明显强于对照。随着施用有机肥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其中处理复混肥75.0 kg/hm2+磷铵22.5 kg/hm2+干稻草4 000.0 kg/hm2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8 724.30 kg/hm2,比对照增产6.7%。施用土壤调节剂后有利于增产,平均产量水平达8 440.05 kg/hm2。[结论]有机肥和土壤调节剂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使其分蘖增多,增产效果明显。施用复混肥75.0 kg/hm2,磷铵22.5 kg/hm2,干稻草4 000.0 kg/hm2并施用土壤调节剂时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8 791.95 kg/hm2。


氮、磷、钾组合对水稻农艺、生理比较效应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表观肥料效应仅能反映植株养分累积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单一养分、养分组合、比较效应等可通过农艺、生理效应研究氮、磷、钾组合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较为系统、完善地研究肥料效应.该水稻试验表明水稻农艺效应,钾素效应最大,氮、钾平衡对生物量影响明显;生理效应,氮素效应明显,氮、磷平衡对经济产量影响最大;比较效应表明配方肥以3∶1∶1优于2∶1∶1配方.


栽培措施对重庆秋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来研究秋大豆品种、施肥和密度因素对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秋大豆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增加密度可显著提高秋大豆产量(P<0.05);施肥对秋大豆有效分枝数影响最大;株高、结荚高度和百粒重主要由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受施肥和密度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考虑,重庆地区秋大豆的最优措施为:浙春3号施用过磷酸钙675 kg.hm-2+尿素75 kg.hm-2,密度为50万株.hm-2,此时产量可达2 268.5 kg.km-2。


不同栽培条件对马铃薯紫云1号花青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马铃薯花青素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但目前栽培技术对花青素含量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肥料(P、K)、密度对彩色马铃薯品种紫云1号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河谷浅丘区果园套作条件下,紫云1号获得花青素含量最多的最优每公顷施肥量为纯P2O5100 kg,最合理密度为50 000株/hm2,KH2PO4喷施浓度2‰;在河谷浅丘区净作条件下,最优每公顷施肥量为纯P2O575 kg,最合理密度为60 000株/hm2,KH2PO4喷施浓度3‰;在深丘低山区净作条件下,最优每公顷施肥量为纯P2O5100 kg,最合理密度为60 000株/hm2,KH2PO4喷施浓度3‰。


水稻籼粳交后代粒形性状分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育种中常用的籼型和粳型水稻材料,研究了F1和F2代稻谷粒形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其中籼籼交F1代粒形接近双亲均值,籼粳交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而趋近粳形亲本;F2代各组合都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超双亲粒形,但在籼粳交中,F2代粒形大多偏向粳型亲本,出现大量超粳型亲本粒形,只有少量超籼型亲本粒形出现。本研究对目标粒形组合和亲本材料的选育在双亲粒形的选择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