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规模化养殖场沼液-农田系统消纳配套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规模化养殖场的沼液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探讨规模化养殖场沼液-农田系统消纳配套技术,根据实验结果及作物理论需肥量建立了沼液-农田系统消纳的经验模型,为进一步明确农田系统消解沼液的潜力,确保合理的施用量,优化沼液排放模式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负荷能力的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为例,从作物养分需求及土壤环境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丰都县山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的禽畜粪污消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69.83%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氮养分消纳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区域内的氮养分消纳能力表现为分布图块状混合分布,整体呈现为南部较强、北部较弱的趋势。其中,武平镇等位于平坝地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强,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南天湖镇等位于山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弱,不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因而,本研究为丰都县科学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4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潮次平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当前食用菌生产质量安全提供可靠建议,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以平菇为试材,通过在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As、Hg元素,研究4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潮次平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50 mg/kgAs处理待出菇日期延迟8天外,其他Pb、Cd、Hg不同浓度重金属处理均能使待出菇日期提前5~13天;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As、Hg重金属元素后,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平菇产量(50 mg/kgAs除外),其中0.05 mg/kgPb、1 mg/kgPb、1 mg/kgAs和10 mg/kgPb处理增产效果明显;除50 mg/kgAs处理使平菇生物学效率降低了15.3%外,其他Pb、Cd、Hg不同浓度重金属处理生物学效率均有明显提高,0.05 mg/kgPb处理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9.2%,较对照高42.4%;另外,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菇产量越低,重金属含量越高,富集系数也越高;培养料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后期潮次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富集系数也越高,Pb、Cd、As、Hg重金属元素在平菇中的累积作用明显。


肥料和密度对蚕豆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大粒蚕豆"通蚕鲜8号"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得出在施肥组合为有机肥500 kg+40 kg P+10 kg K+5 kg N、密度为120 000株/hm2时蚕豆产量最高,达到3580.995 kg/hm2。高密度有利于蚕豆产量和株高的形成,而低密度有利于蚕豆叶片增长,NPK肥对叶苔数的增加和叶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蚕豆苗期即1月18日至2月27日期间叶龄增长速率为2.88小叶/d,开花结荚期即2月27日至3月29日之间叶龄增长迅速,达7.87小叶/d,同时,在此期间株高及叶苔数的生长速率也较高。蚕豆分枝的旺盛形成期为1月17日至2月18日,生长后期一些无效分枝会衰退。


重庆茶园蚁科昆虫区系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茶叶害虫有控制作用的蚂蚁种类,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重庆地区茶园蚁科昆虫,进行区系分析。发现蚁科昆虫4亚科19属39种,其中记录中国特有种7个,重庆新记录种37个。区系分析表明:重庆地区茶园蚂蚁区系在属级水平上以东洋界和古北界成分为主体,与马来西亚界和非洲界关系最紧密,与马拉加西界关系最远;在种级水平上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体,与古北界关系最紧密,与非洲界和马拉加西界关系最远;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中区成分为主体,与其它地理区之间随着距离增加,关系逐步疏远。


适宜高温伏旱条件的粳型水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筛选高温伏旱条件下具有良好开花习性的粳型水稻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采用自然高温伏旱条件筛选并观察比较了23个粳型不育系材料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开花习性差异显著。其中35478A、35489A及35502A 3个粳型不育系与对照相比具有开花高峰期提前、单穗开花历期和单株开花历期较长、包颈粒率较低、开颖角度较大及颖间距较长等优点;35478A开花高峰期集中在10:00—11:00,较对照提前1.5 h。35489A的柱头外露率较高,达76.23%。35502A的柱头生活力较高,最高达84.68%,保持时间较长。35478A、35489A及35502A 3个粳型不育系具有较好开花习性。


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碳储量及碳汇潜能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农用植被类型,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摸清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碳储量及碳汇潜能,本文通过分类样地果园实测分析和野外调查其碳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树干基径与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可利用此模型预测植株和各器官生物量;柑橘生物量和平均碳储密度随基径增大而增大,但各器官生物量及碳含量差异明显;果园系统碳密度是一个随树龄增加而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其中幼林果园系统碳密度较低为157.90 t·hm-2,成林果园和老果园系统碳密度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分别为214.63和222.51 t·hm-2;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碳储量达到3612万t,其中果园土壤碳储量占88.3%,植株碳储量占11.7%;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碳汇功能的经济价值在114.9亿元以上。因此,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固碳潜力巨大,具有极为可观的生态建设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