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喷施钙肥对贮藏期间W.默科特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W.默科特为材料,在生长期喷施钙肥和氨基酸混合液,研究其对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期喷施钙肥和氨基酸混合液能提高W.默科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及色泽亮度、色饱和度,降低固酸比、出汁率,但对色泽a/b值影响不明显.贮藏期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色泽亮度呈增加趋势,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色泽a/b值呈下降趋势,出汁率、色饱和度变化不明显;硝酸钙对于果实品质改善程度大于葡萄糖酸钙.因此,在W.默科特生长期喷施硝酸钙5‰与2‰氨基酸复合肥混合液有利于改善果实品质.


不同形态氮肥对铅污染土壤的调节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Pb胁迫下不同氮肥形态和施用量对日本毛连菜吸收Pb的能力,土壤pH值及土壤中各种Pb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氮肥可促进日本毛连菜对土壤中Pb的吸收;高Pb胁迫时,过量的铵态氮肥(≥400 mg/kg)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适量的铵态氮肥(≤100 mg/kg)对日本毛连菜累积土壤中Pb的促进作用较硝态氮肥更明显,且更有利于Pb向日本毛连菜叶部转移。施用铵态氮肥时土壤pH值逐渐下降,土壤中Pb的活性逐渐升高;而施用硝态氮肥时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但与对照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土壤中Pb活性逐渐降低。


黄秋葵泡菜护绿保脆方案和调味配方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解决黄秋葵泡菜褐变、软烂和口味欠佳等加工品质问题,是开发黄秋葵泡菜休闲食品的关键。本文以黄秋葵嫩荚为试验材料,采用烫漂温度、乳酸锌、异抗坏血酸钠和乳酸钙进行单因子试验及L9(34)正交试验,研究泡制过程中最佳护绿保脆方案解决褐变、软烂等问题,以提升黄秋葵泡菜加工品质;采用香油、食盐、蔗糖、I+G(呈味核苷酸)和乳酸进行L20(45)正交试验,研究泡制后添加最优调味配方解决口味欠佳的问题,以满足消费者嗜好及保健需求。结果表明:影响黄秋葵护绿保脆因子主次为乳酸锌>异抗坏血酸钠>乳酸钙>90℃烫漂时间,护绿保脆最优方案为乳酸锌0.06%、异抗坏血酸钠0.2%、乳酸钙0.08%和90℃烫漂时间4 min,验证试验也发现采用此护绿保脆方案综合评分达98.2,可有效保持黄秋葵嫩荚泡制过程中颜色和脆度。影响泡菜风味因子主次为香油>I+G>食盐>蔗糖>乳酸,调味最佳配方添加量为香油6.0%、I+G 0.15%、食盐0.5%、蔗糖2.0%和乳酸0.5%,验证试验也发现采用此调味配方加工的产品综合评分达94.7,可生产出色泽鲜绿、香辣风味浓郁的黄秋葵泡菜休闲食品。本试验所获得的黄秋葵嫩荚泡菜最佳护绿保脆方案和最优调味配方,这对开发黄秋葵泡菜特色休闲食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不同作物、土壤类型和灌溉方式对沼液消纳能力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别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作物,土壤类型和灌溉方式对沼液消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作物为青贮玉米、甜高粱和白菜时,每667 m2紫色土可消纳的沼液量分别为3.8、10.5和2.3 t,而每667 m2黄壤中可消纳的沼液量为4.7、10.5和2.7 t。在紫色土中,当种植作物为白菜时,漫灌和喷灌条件下每667 m2可分别消纳沼液2.4和1.8 t。试验表明不同的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灌溉模式均对沼液的田间消纳具有一定影响。


14个糯高粱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表现优良的杂交糯高粱亲本,科学评价6个引育糯高粱不育系与8个自育糯高粱恢复系育种应用价值。本试验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TX622、TX623、18A、3268A、45A、3307A等6个糯高粱不育系,R864、R865、R867、R870、R872、R874、R880、R882等8个恢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48个F1杂交组合的穗期、株高、穗长、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育性和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这14个糯高粱8个主要性状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抽穗期、穗粒重、千粒重、育性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最高,分别为50.25%、80.62%、58.87%和79.31%,这些性状多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受非加性基因的作用影响大。综合分析上述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方差、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关遗传参数,不育系3307A、18A和恢复系R882、R864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一般配合力较高,是理想的糯高粱亲本材料;3307A×R874、TX623×R870、TX622×R864、18A×R867、18A×R882、3268A×R882是产量、株高、育性等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因此,以上研究结果为重庆地区开展糯高粱杂交育种提供了较好参考价值。


矮秆、持绿小麦新品种——渝麦15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麦15号是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用自育的"郑9023/兰4"中间材料与新育成的高产抗病新品种"98767"杂交,用系统选育法和异地夏繁加代相结合,经4年6代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秆持绿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麦2013001)。1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1d,熟期比对照渝麦7号早1d;幼苗直立,分蘖力强,叶色绿,


22个玉米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12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对22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等10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2个自交系中,11 HN097、11 HN099、11 HN105、11 HN110的产量GCA效应较高,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11HN110×11HN097、11HN110×11HN105、11HN112×11 HN 097、11 HN 106×11 HN 104产量居前4位,这4个组合可进一步通过试验来鉴定其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10个性状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受非加性基因的作用较小;株高、穗位、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的狭义遗传率大于50%,其变异由遗传引起的比重较大,易在早代进行选择;穗粗、秃尖和产量的狭义遗传率低,不宜在早代选择。


重庆市茶园蚂蚁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茶园害虫的蚂蚁类天敌,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重庆主要产茶区(海拔371~1 068 m)茶园蚂蚁物种多样性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在重庆主要产茶区茶园,设置3条垂直带,每条垂直带划分为低海拔(300~500 m)、中海拔(500~700 m)和高海拔(700 m以上)3个水平带,每个水平带设置3~4块样地,调查茶园的蚂蚁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点。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共采集到蚁科昆虫4亚科,39种。各水平带物种丰富度为7~13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55~1.25,Pielou均匀度指数0.08~0.16,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0.65;各水平带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表明其多样性水平比较一致。群落相似性指数为0.22~0.48,多数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在群落优势种方面:不同海拔茶园蚂蚁优势种数目1~3种,常见种最多达6种,最少仅1种;稀有种最多17种,最少5种;从重庆范围来看,重庆主要产茶区茶园蚂蚁群落共有7种优势种。在蚂蚁空间分布方面:有17种蚂蚁具有较宽的垂直空间分布,活动范围涵盖土壤、地表和树冠,有作为天敌昆虫资源的可能。仅有9种蚂蚁在不同水平带的茶园中均有分布。结合群落相似性与多样性分析结果,重庆茶园生境破碎,蚂蚁群落间物种交流受阻,不利于茶园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稳定与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