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伏旱下籼粳型水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高温伏旱与籼粳型水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关系,并鉴定高温伏旱条件下具有良好开花习性的籼粳型水稻不育系,为新选系的应用和地方种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偏粳型和5个偏籼型的籼粳型水稻不育系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分期播种,使各参试材料开花期遭遇自然高温伏旱,通过调查单穗开花花时动态、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及柱头外露率等指标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材料间开花习性差异明显;在高温伏旱条件下,材料类型是导致开花习性差异的主要因子;其中6466A、6474A、805A和650A等4个不育系具有开花高峰期较早、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较长、柱头外露率较高、柱头生活力高等优点。6466A开花高峰期集中在10:31~12:00,较G46A提前1.5 h;6474A的柱头外露率较高,达78.16%;650A的单株开花历期最长,达17.2 d;805A的柱头生活力较高,且可保持时间较长。【结论】不育系6466A、6474A、805A和650A在高温伏旱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开花习性,可作为高温伏旱下育种的选育亲本,或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一种评估阳离子交换吸附活化能的方法(英文)
《物理化学学报 》 201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和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纳米/胶体颗粒表面上离子吸附控制,同时它决定着颗粒的微观性质、界面反应过程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现有的离子界面反应理论没有考虑到离子特异性对离子-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带电颗粒表面离子吸附模型。结果表明蒙脱石胶体表面离子吸附平衡存在着强烈的离子特异性效应。离子和表面之间的吸附能随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粒子电荷密度(绝对值)升高而增加。根据建立的模型还可预测吸附反离子在扩散层中的位置,进而可计算出离子的吸附能与活化能。活化能直接决定了离子的吸附饱和度,且不同的离子遵循相同的规律。本研究表明建立的离子-表面相互作用模型在固/液界面反应中具有普适性的应用。


水稻大粒基因BG3(Big Grain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资源库中发现了一个大粒品种,暂被命名为big grain 3(bg3)。该品种的千粒重明显高于常规水稻品种。通过遗传分析表明该大粒性状为数量性状。与R28相比,bg3的籽粒长和宽分别增加了36.45%和25.81%,呈极显著增加。利用F2代群体中与R28相同粒型的植株提取DNA用于定位主效基因BG3,最终将BG3定位于第二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1342和RM6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027 c M和0.033 c M。通过测序比对发现,Os02g47280的第二个外显子有两个碱基的变化,使得BG3的编码提前终止。该结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大粒 BG3(Big Grain 3)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杂交水稻新组合Q6优28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6优28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三系籼型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6016)。不育系Q6A对授粉期温度敏感,35℃以上高温影响不育系结实。通过对近3 a Q6优28在不同区域制种试验,总结了通过基地选择、始穗期安排、群体构建、肥水管理、"九二○"施用、病虫防治等方面控制获得高产优质种子的制种技术。为Q6优28的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


高产抗倒中筋小麦新品种—渝麦17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渝麦17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2006年选用自育中间材料繁58与渝0822(即2013年重庆市审定品种渝麦15号)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倒中筋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渝审麦20170001。1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77d,比对照渝麦7号晚1.0d。幼苗直立,叶色深绿,植株整齐,株高91.5cm,方形穗,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稻田水体中汞的非生物甲基化研究
《环境化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稻田原位培养的方法,考察了稻田水体汞的非生物甲基化及沼灌对稻田水体汞非生物甲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阔水面无机汞甲基化的转化率为3.14%-3.17%,明显高于水稻行间(0.83%-1.95%),光照加速了稻田水体无机汞的甲基化过程.常规稻田水体中甲基汞以生成为主,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水体中甲基汞的含量逐渐增加至0.63 ng·L-1.与常规稻田水体相比,沼灌稻田水体先出现甲基汞的峰值,随着体系光量子的累积,甲基汞逐渐光解,其含量逐渐降低.常规稻田水甲基汞的含量与光照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2=0.71-0.86),而沼灌稻田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与光照呈抛物线关系(R2=0.33-0.80).沼灌稻田水体中高分子量的溶解态有机质如腐殖质和富里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稻田水体,且芳香性物质含量占比较高,使其中无机汞的甲基化过程要更复杂.


蚯蚓细胞色素P450酶系对土壤中芘或苯并[a]芘的响应
《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人工污染草甸棕壤微宇宙试验方法,研究了暴露于不同环境浓度芘或苯并[a]芘(添加量分别为0.12、0.24、0.48、0.96 mg·kg~(-1))污染的土壤中14 d后,蚯蚓体内细胞色素P450(CYPs)酶系,如CYPs总量、CYP1A1及CYP2C9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芘或苯并[a]芘暴露导致蚯蚓CYPs总量、CYP1A1及CYP2C9活性的变化不同.其中,CYPs总量与CYP1A1活性对芘的响应趋势相似:试验3 d后,0.96 mg·kg~(-1)芘导致二者都显著高于对照水平;14 d后,都显著低于对照水平;CYP1A1活性对芘的响应更为敏感.CYPs总量与CYP2C9活性对苯并[a]芘的响应趋势相似:暴露初期,苯并[a]芘最高暴露剂量(0.96 mg·kg~(-1))导致二者都显著低于对照水平;试验结束后,苯并[a]芘最低暴露剂量(0.12 mg·kg~(-1))导致二者都显著高于对照水平,最高剂量暴露导致二者都显著低于对照水平,CYP2C9活性对苯并[a]芘的响应更为敏感.因此,推断CYPs亚酶对污染物的响应具有选择性且亚酶的响应敏感度高于CYPs总量.将CYPs总量与CYP1A1活性结合,或与CYP2C9活性结合分别诊断土壤芘污染或并[a]芘污染,较为准确有效.
关键词: 响应 CYPs CYP1A2 CYP2C9 芘 苯并[a]芘


Q6优28在重庆垫江县“百亩连片”高产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6优28是强优势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为了展示其在重庆高温伏旱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2016年在重庆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进行了"百亩连片"高产示范,表现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经专家验收,平均产量达13.50 t/hm~2。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重庆部分地区的种质资源调查荞麦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重庆项目组,于2015年10月至11月初在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和石柱县3个县开展了农业生物资源的系统调查,通过深入村社和农户,调查了解作物种类与品种多样性情况,收集和挖掘古老、特有和稀少种质资源。本次调查共收集到农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341份,其中粮油作物136份、蔬菜86份、果树57份、茶树5份、烟草22份、牧草30份、麻类5份。本文重点介绍在粮油作物中的荞麦种质资源调查和资源收集情况,在收集到的19份荞麦资源中,既有珍稀、古老的地方品种,也包括特有野生资源。荞麦承载了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荞麦的古老、珍稀和特有种质资源正在流失,建议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同时,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对古老、珍稀和特有的荞麦种质资源,进行农户或原生境保护,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种质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