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硒镉伴生对富硒土壤柑橘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障富硒柑橘的安全生产,明确富硒土壤硒镉伴生现象对柑橘生长、硒镉吸收转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一年生大雅柑橘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硒代蛋氨酸(SeMet,CK,模拟富硒土壤)和添加SeMet与镉(模拟富硒土壤硒镉伴生)对富硒土壤柑橘的生长指标、硒镉含量、叶片还原型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富硒土壤中,硒镉伴生增加了柑橘叶片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对株高、新梢长度、新梢数量以及根茎叶的干物质量影响不显著;在富硒土壤中,硒镉伴生显著增加了大雅柑橘硒含量和硒的富集系数(BCF),降低了硒的转运系数(TF);硒和镉主要分布在根系,其次是叶片和茎;在AsA-GSH循环中,硒镉伴生使过氧化氢(H_2O_2)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上升,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上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显著上升,而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下降,AsA/(AsA+DHA)和GSH/(GSH+GSSG)比值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降低。本研究为阐明镉胁迫对富硒土壤柑橘的生理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柑橘 硒代蛋氨酸(SeMet) 镉 生长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氧化循环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响应特点,利用长江流域中稻区多样的气候条件,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长江流域中稻区9个省(市)设立10个和11个试验点,选择各地区代表性品种8~9个,共18个品种,进行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最适播种期为基准,前后共分3期播种,分析供试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记录同期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2年3期分期播种水稻品种的光温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以及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产量高低顺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精米率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为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直链淀粉含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胶稠度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糊化温度区域间差别不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齐穗后光、温分别与产量和品质均显著相关(P<0.05),在长江流域中稻区,选择适宜的品种,参照长江流域中部"双减"(齐穗后20 d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1℃,日照时数不超过160 h)、长江流域东部"一减(温)一增(光)"(齐穗后平均温度不超过29℃,日照时数不少于90 h)以及长江流域西部"双增"(平均温度不低于20℃,日照时数不少于110 h)等温光原则,均可以种植出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稻米.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运营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农业经济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生态农业园是推进库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唯一选择,建好、管好、运营好生态农业园项目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库区生态农业园项目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企业法人主导型、事业单位法人主导型、"机关法人+企业法人"联建型3种建设方式,以及"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品销售企业"、"企业+基地+农户+科研院校"4种运营模式,并比较分析不同建设方式和不同运营模式的优劣势,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为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提供模式借鉴和改进参考。


玉米秸秆固态和液态厌氧发酵产气性能与微生物种类比较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厌氧发酵产沼气是中国绿色农业发展过程处理农业废弃物的重要手段,该文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开展液态、固态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微生物系统多样性及演替规律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固态发酵总固体(TS)产气率及甲烷转化率略低于液态发酵,发酵结束后,前者沼液中N、P、C的含量要低于后者;乙酸是两发酵体系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主要组成,占总VFAs的70%以上。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2个发酵系统中细菌主要以Bacteroidetes、Firmicutes、Proteobacteria、Cloacimonetes、Synergistetes及Verrucomicrobia为主,这6类菌群占总克隆数的80%以上。而Methanosaeta,Methanospirillum,Methanocorpusculum以及Methanoculleus是两系统优势古菌,并且随消化过程的进行,古菌群落呈现由乙酸型向氢营养型转变的趋势。发酵结束后,上述2类古菌在群落中的占比基本持平。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发酵第4天和第8天后,2个系统中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逐渐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玉米秸秆液态发酵微生态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乙酸,秸秆纤维素水解可能是制约物能转化率的关键过程;总磷(TP)是影响固态发酵系统微生态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而如何增加产甲烷古菌的生物量是提高原料产气率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调控玉米秸秆厌氧发酵过程、提高其生物降解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秸秆 发酵 甲烷 玉米秸秆 固态厌氧发酵 液态厌氧发酵 微生物群落


智能包装模式对电商配送"夏黑"葡萄贮运保鲜效果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黑"葡萄为试材,比较了不同蓄冷剂添加量EPP控温箱室温贮运3 d内温、湿度变化趋势及不同保鲜配方对电商配送过程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C), VC,丙二醛(MDA),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保鲜特征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甲基环丙烯(1-MCP)结合EPP控温箱加蓄冷剂室温贮运48 h,72 h时的果实硬度分别比对照高8.51%,9.50%; VC分别比对照高6.35%,22.15%; MDA累积速率分别比对照低43.17%,60.61%; PPO活性分别比对照低35.11%,28.35%; POD活性分别比对照高20.13%,3.83%.得出1-MCP结合EPP控温箱加蓄冷剂可作为电商配送"夏黑"葡萄优选模式加以推广应用.


预处理技术对冷榨双低菜籽油中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低油菜籽为实验材料,研究微波和烘烤预处理对冷榨双低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生育酚和总酚等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中均检测到5种植物甾醇,包括胆甾醇、菜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随微波时间的延长,微波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中各甾醇单体及甾醇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微波2 min预处理组甾醇总量最高,为982.12 mg/100 g,比对照组高59.85 mg/100 g;烘烤预处理对冷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总量具有显著影响,180℃烘烤5 min预处理组甾醇总量最低,180℃烘烤10 min预处理组甾醇总量最高;各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中主要含有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这2种生育酚,油菜籽经微波或烘烤预处理后,冷榨菜籽油中的生育酚单体含量及生育酚总量均显著上升;随着微波或烘烤时间的延长,冷榨菜籽油中的总酚含量不断增加,且微波0~1.5 min组比1.5~2 min组菜籽油中总酚的增长速度快,180℃烘烤0~10 min组总酚的增长速度较10~15 min组快.
关键词: 预处理技术 冷榨双低菜籽油 植物甾醇 生育酚 总酚


水稻(Oryza sativa)感光抑制基因Hybrid Rice Photoreceptor SuppressorGene 1(HRPSG1)的定位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更多的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完善相关基因调控网络,本课题组在水稻品系'神9A'中发现一个能够抑制感光的基因,暂命名为Hybrid Rice Photoreceptor Suppressor Gene 1 (HRPSG1).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通过杂交不育系配组方法与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0条染色体长臂中段SSR-15和SSR-2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22 cM和0.025 cM,物理距离为115 kb.通过测序发现LOC_Os10g32600的外显子有两处碱基的突变,因此初步认为LOC_Os10g32600就是'神9A'中抑制感光的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DTH8和HD1在'神9A'中的表达量急剧下降,分别仅有'Q6A'的0.34和0.26.该结果为下一步HRPSG1基因的功能分析提供了帮助.


辣椒品种苗期耐低磷评价及低磷适应性类型划分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辣椒(Capsicum annuum)在低磷胁迫下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根系特征等表观性状指标的耐低磷系数构建评价指标,提出一套较完善的辣椒苗期耐低磷评价方法,以评价不同辣椒品种苗期对缺磷的响应特征,并划分辣椒品种苗期低磷适应性类型.[方法]以西南地区22种常见栽培辣椒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霍德兰营养液设正常(CK)和低磷(1%)2个浓度进行培养.基于各表观性状指标的耐低磷系数,综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排序分析等方法建立了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辨析作物品种对胁迫耐性或敏感性的大小.[结果]获得了各品种的综合评价值,并划分了辣椒低磷适宜性类型.基于综合耐低磷系数D值得分结果表明,22个供试辣椒品种可分成耐低磷能力有差异的3类,其中较弱耐低磷10个、中度耐低磷5个、较强耐低磷7个.基于综合指标Z(x)的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辣椒品种可按低磷适宜性特征划分为Ⅰ.根系敏感磷高效型、Ⅱ.根系钝感磷高效型、Ⅲ.根系钝感磷低效型及Ⅳ.根系敏感磷低效型4类.[结论]依据研究结果可实现在苗期对大批量辣椒耐低磷性状的初步评价,为辣椒耐低磷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及其他同类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