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庆丘陵带状套作高产高效玉米品种筛选与评价
《南方农业 》 2020
摘要:2018—2020年,在重庆市铜梁区以引进的25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采用密度、品种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影响套作玉米品种产量的主要性状指标,筛选适合套作的玉米品种鉴定指标,并筛选优良品种。通过比较密度和品种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提出倒伏率、空杆率、茎腐病率和穗粒数可作为选择套作耐密玉米品种的主要指标。通过耐密系数和4.50万株/hm2、6.75万株/hm2两密度下各品种产量等级分布分析,认为可以把耐密系数作为品种稳产性的鉴定指标。综合以上结果,结合田间实际表现,最终筛选出仲玉3号、渝单998和SX66这3个品种,其在耐密、高产、抗性、品质等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适合套作种植的品种推广应用。


重庆市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与发展建议
《杂交水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6-2018年重庆市的农业统计数据,总结分析了重庆市水稻生产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稻谷总产量、水稻产值、生产成本和效益等变化动态,并与长江经济带的8个省(市)进行了优势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2006-2018年间重庆市水稻产能相对稳定,但比较优势不强.2018年重庆市水稻的主产品产值和总产值分别仅为1.98万元/hm2和2.04万元/hm2,均未达到长江经济带8个省(市)的平均水平.重庆市的水稻生产总成本逐年增长,水稻生产效益年际间变化较大,2011年高达4 662.3元/hm2, 2014年低至-736.5元/hm2.2018年重庆市的水稻生产效益为1 530.9元/hm2,较长江经济带8个省(市)平均水平低165.3元/hm2.为了稳定重庆的水稻产能,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建议开展水稻生产功能区宜机化整治,提升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强化水稻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增加水稻生产综合效益;优化水稻绿色发展惠农支农政策,创建绿色高档大米品牌.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贵州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重庆市正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参考,基于对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分档整治开展情况及成效的调研,从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及村民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等方面,分析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特色与存在问题;提出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建设及管护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重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南方农业 》 2019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对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参训人员素质较高、来源多元化、带动能力较强,对公益性培训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制度、法律、政策环境的缺失,生源不足,培训精准性不够,培训方式落后,后续配套服务缺乏等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主要障碍。提出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建议: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支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和路径。


重庆地区鲜食葡萄品质综合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重庆地区销售的本地主栽7种、同期市场外调2种(对照)鲜食葡萄果实为试材,通过比较19项与果实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制汁品质和商业品质相关的性状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逼近理想解排序联合(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AHP-TOPSIS)、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重庆地区鲜食葡萄的品质.结果表明:通过AHP分析,鲜食葡萄商业品质权重(0. 625)高于加工制汁品质(0. 239)、理化营养品质(0. 137),其中果实风味、单果重、硬度、出汁率、糖酸比、乙醇含量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其权重依次为0. 267、0. 162、0. 103、0. 102、0. 058、0. 052; 9种鲜食葡萄综合品质TOPSIS排序结果与专家鉴评结果吻合,秩相关系数达0. 867,该评价方法较可靠;聚类分析将葡萄分为3类,优选出综合品质优良的鲜食葡萄品种5个,其中本地"阳光玫瑰"、"夏黑"、"巨玫瑰"、"巨峰"综合品质佳.
关键词: 重庆 鲜食葡萄 层次分析法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聚类分析 品质评价


重庆市针形名优绿茶研究与发展概述
《中国茶叶 》 2019
摘要:茶叶是比价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茶叶产业已成为重庆山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也是重庆市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针形名优绿茶是重庆茶叶的主导产品,经过多年的科技研究与发展,其"紧细圆直、形似松针、汤清叶绿、香清味醇"的独特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概述了重庆市针形名优绿茶发展现状,围绕品质提升取得的有关科技研究成果,提出了重庆针形名优绿茶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促进重庆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和类群特点,本研究对129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收集的地方品种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两年田间鉴定,并对其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两年鉴定的农艺性状表型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的31个农艺性状中有16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达2.0以上,其中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两年鉴定结果分别为2.07和2.08。基于31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即早熟小粒型、早熟中秆硬粒型和中熟高秆型。早熟小粒型是食用玉米类型,以糯玉米为主,还包括爆裂玉米和食用硬粒白玉米;早熟中秆硬粒型主要为分布于中高山区的白色早熟硬粒品种;中熟高秆型表现为中熟、高秆、中大果穗。全面分析表明,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划分的3大类群表型特征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以及优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并筛选特异种质资源,为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优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来自重庆不同区域的123个玉米地方品种的16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两年(2017—2018)田间测定,计算其Sha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玉米地方品种间的性状及其多样性指数差异,筛选出特异地方品种资源,并对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6个农艺性状中,除穗行数、百粒重和茎粗外,其他13个性状两年的多样性指数均≥2.00,其中单株穗干重两年的多样性指数均最高(2.10和2.11),穗行数两年的多样性指数均最低(1.30和1.29).大巴山脉和大娄山脉玉米地方品种的生育日数和主茎叶片数均显著低于武陵山区和中西部丘陵地区地方品种(P<0.05),说明大巴山脉和大娄山脉的早熟地方品种比例高于武陵山区和中西部丘陵地区.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的生育日数、主茎叶片数、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长、株高、穗位高、上位穗上叶叶长、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区域,表明武陵山区分布的玉米地方品种植株较高大、雄穗发达、营养生长旺盛.大巴山脉、武陵山区和大娄山脉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除穗行数外)多样性指数为1.64~2.06,其中以1.76~2.06居多,尤其是大巴山脉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90,表明3个区域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较高,但中西部丘陵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1.55,表明该地区多样性较低.共筛选出41个特异品种,其中早熟品种16个,长穗型品种5个,大穗型品种1个,雄穗多分枝型品种19个.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的蛋白质、油分和淀粉含量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2.0以上;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0.49%,95.93%的品种达食用玉米标准;油分含量平均为5.18%,59.35%的品种达高油标准;淀粉含量平均为71.41%,35.78%的品种达高淀粉标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PC1~PC6)已包含11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累计贡献率达76.1%,表明这些性状可作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鉴定与评价的主要指标.以遗传距离20为阈值,可将123份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分为五大类群,各类群性状具有类似的特征,大部分种质的聚类结果与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Ⅰ类群可用于选育食用玉米,Ⅲ类群可用于选育青贮玉米,Ⅴ类群可用于选育饲用玉米.[结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在农艺和品质性状方面差异较明显,蕴藏着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在优质、早熟和单株产量方面存在部分可供育种和生产利用的资源.


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促进重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本文介绍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通过国外及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经验,总结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并给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宜机作业条件建设;设立专项,支持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减免税费,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快速发展;设置补贴,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农机作业新型服务主体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