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稻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与发芽期耐寒性鉴定研究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06份水稻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两年(2018-2019年)田间测定,比较分析不同材料间的性状及多样性指数差异,以低温处理下的发芽率为标准对水稻种质资源发芽期耐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中,除了千粒重、茎粗和每穗总粒数外,其他9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2.00;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2.08%、21.89%和22.25%,谷粒宽变异系数最小,为7.90%。共筛选出23份特异种质资源,其中大穗型品种9个,高单株产量型品种4个,籽粒细长型品种10个。聚类分析可将106份水稻材料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类群Ⅱ和类群Ⅲ占比分别为15.1%、47.2%和37.7%。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2个农艺性状指标转换为5个主成分因子(PC1~PC5),得到84.19%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综合指标值(PC1~PC5)和相关公式得到相应模糊隶属函数和权重,最终获得综合评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D值,排名前10名的种质资源为77D、万恢355-2、宜恢1577、南恢533、176-15、丰788、万恢86、杨福6号、蜀恢527和176-6。低温胁迫导致水稻种子发芽率降低,种质间的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76-6、176-15、桂99和糯稻89-1发芽期耐寒性强,为1级耐寒种质。筛选到的耐寒种质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可为培育适宜直播的新品种提供材料。


渝17S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冷机制初步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庆及西南稻区水稻幼苗期倒春寒频发,常常导致秧苗生长迟缓,白化、烂秧等发生,制约了优质水稻安全生产和轻简化技术的应用。本研究以耐冷性较强的渝17S和对低温敏感的Y58S为材料,对比研究了3叶龄幼苗经4℃低温处理后,二者可溶性糖、海藻糖、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胁迫相关的9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Y58S相比,渝17S具有更强的苗期耐冷性,在低温胁迫下,其死苗率为7.5%,而Y58S死苗率高达96.7%;低温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中丙二醛和H2O2含量均升高,但渝17S增幅较小;渝17S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以及OsCATB、OsSOD、OsAPx8,OsTPS1、OsTPP1、OsMKK6、OsMAPK3和OsICE1基因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2个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合成限速酶基因(OsP5CS)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初步认为,H2O2信号分子和海藻糖可以调控渝17S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从而增强其幼苗的抗寒性。


三系恢复系'Q恢28'恢复特性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挖掘优良恢复系‘Q恢28’在杂交水稻新组合培育和恢复系创制中的使用潜力,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检测‘Q恢28’的恢复基因,并计算分析与其他12个恢复系和10个不育系的遗传关系,同时对‘Q恢28’的花药、花粉特征及其杂交组合正常花粉率、结实率、产量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Q恢28’与供试的其他恢复系遗传差异较大,含有恢复基因Rf3、Rf4、Rf6,其花药和花粉发育水平与‘明恢63’、‘辐恢838’、‘蜀恢527’、‘成恢727’、‘绵恢725’等强恢复力的恢复系相当;与供试不育系遗传距离较大,杂种优势强。本研究为‘Q恢28’强优势杂交组合配组和恢复系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三系杂交籼稻恢复系'Q恢28'生态适应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系恢复系‘Q恢28’与多个不育系配的组合先后16次通过多个稻区省级以上审定或引种。为分析组合的广适性是否与‘Q恢28’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期播种、氮肥和多点试验,结合区试结果,分析了抽穗灌浆期温度对‘Q恢28’及其杂交组合结实与品质影响,‘Q恢28’及其杂交组合对不同肥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它具有较强的抽穗期高低温适应性,结实率在5个恢复系中排第2,但差异不显著;‘Q恢28’和‘蜀恢527’及组合垩白变异系数(CV)相近,垩白在不同生态点差异不显著,较钝感;在N0、N3、N6和N9等4个氮水平,‘Q恢28’在5个恢复系中高稳系数(HSC)最高,证明其对氮肥敏感度最低,较耐低氮。上述研究表明可能是‘Q恢28’的抽穗期高低温适应性和耐低氮特性决定了其所配品种的广适性。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响应特点,利用长江流域中稻区多样的气候条件,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长江流域中稻区9个省(市)设立10个和11个试验点,选择各地区代表性品种8~9个,共18个品种,进行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最适播种期为基准,前后共分3期播种,分析供试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记录同期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2年3期分期播种水稻品种的光温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以及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产量高低顺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精米率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为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直链淀粉含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胶稠度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糊化温度区域间差别不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齐穗后光、温分别与产量和品质均显著相关(P<0.05),在长江流域中稻区,选择适宜的品种,参照长江流域中部"双减"(齐穗后20 d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1℃,日照时数不超过160 h)、长江流域东部"一减(温)一增(光)"(齐穗后平均温度不超过29℃,日照时数不少于90 h)以及长江流域西部"双增"(平均温度不低于20℃,日照时数不少于110 h)等温光原则,均可以种植出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稻米.


水稻开颖促进剂0.5%RHS1水剂对不育系神9A开颖效果评价
《杂交水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育系神9A和恢复系Q恢28为材料,以异交结实率、裂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水稻开颖促进剂0.5%RHS1水剂质量浓度(C)为主区,处理时间(T)为裂区,研究了0.5%RHS1水剂不同质量浓度处理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神9A的田间开颖效果.结果表明,当RHS1质量浓度为C4(100 mg/L),处理时间为T2(正常始花前0.5 h)时,神9A的异交结实率最高,达55.27%;当RHS1质量浓度为C1(0 mg/L),处理时间为T1(正常始花前1 h)时,神9A异交结实种子的裂颖率最低,为9.17%.综合异交结实率和裂颖率两方面的因素考虑,水稻开颖促进剂0.5%RHS1水剂质量浓度为C3(50 mg/L),处理时间为T2(正常始花前0.5 h)时,不育系神9A的异交结实率和种子裂颖率分别是51.10%和11.20%,有利于协调好随着处理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推迟而导致的种子裂颖率提高的矛盾,从而改善开颖效果和提高种子质量.
关键词: 水稻 开颖促进剂 1水剂','') >0.5 RHS1水剂 不育系 开颖效果


遮阴对重穗型杂交水稻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0
摘要:以穗数型杂交水稻C两优华占和重穗型杂交水稻渝香203为材料,于拔节期至抽穗期设置遮阴处理,比较两种类型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茎秆力学、节间长度及基部节间茎鞘充实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植株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较正常光照处理(CK),遮阴处理(S)显著降低渝香203产量,主要原因是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C两优华占具有相同的趋势。与CK相比,遮阴显著降低了杂交水稻弯曲力矩,倒伏指数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折断弯矩大幅降低。遮阴处理下,渝香203弯曲应力和断面模数分别降低5.1%,25.5%,C两优华占分别降低19.3%,12.6%。进一步分析发现,遮阴处理下,渝香203茎粗和壁厚分别降低9.1%、11.9%,与断面模数变化相吻合;C两优华占茎鞘充实度分别减少25.6%、14.4%,这与弯曲应力变化相吻合。表明遮阴处理减少了重穗型水稻基部节间折断弯矩,进而增加了植株倒伏风险,同时降低了产量水平。增加基部节间茎粗、壁厚,提高茎秆断面模数,是遮阴下增强水稻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性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