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Lab色空间分析塔罗科血橙果酒陈酿中色泽的变化
《南方农业 》 2020
摘要:为探讨不同陈酿条件对塔罗科血橙果酒的色泽变化影响,以塔罗科血橙果酒为原料,在室温条件下,采用无色玻璃瓶、棕色玻璃瓶、不锈钢瓶三种容器陈酿果酒,以及无色玻璃瓶在4 ℃、20 ℃、37 ℃三种温度下陈酿果酒1个月、4个月、7个月、11个月,取样分析果酒的色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容器和温度陈酿的果酒颜色由亮红转为深红,果酒亮度L降低,红色色调a增强,黄色色调b下降,总花色苷含量降低,ΔE值增大。无色玻璃瓶和37 ℃条件下陈酿的果酒会加速老化。低温、避光有助于保持果酒的色泽。


重庆水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重庆本地大豆和东北大豆为原料,采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生产水豆豉,通过对大豆不同发酵时期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色差值、氨基酸态氮以及纤维素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色差、硬度与氨基酸态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豆豉发酵过程中硬度与咀嚼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蒸煮和浸泡过程对其硬度下降的作用最大;弹性和内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其在蒸煮和浸泡过程变化较小,弹性在后发酵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L值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缓,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变黑变暗,a、b值显著增大,水豆豉颜色在向黄色和红色转变,形成了水豆豉独特的黄色或黄褐色.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水豆豉色差值变化与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具有相关性,氨基酸态氮含量与L值呈负相关,与a、b值呈正相关,其中L值与氨基酸态氮的相关性最高,两种大豆原料发酵水豆豉色差L值与其氨基酸态氮变量的相关性分别为74.5%和86.3%,说明可以用L值和a值预测水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重庆本地大豆更适于作为水豆豉的生产原料.


热风微波联合干制对香菇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比较热风干燥、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对香菇干燥速率、复水比、色泽及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其微波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明显高于热风干燥后期干燥速率,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香菇复水比好于热风干燥,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和热风干燥L*、b*值差异显著,而a*不显著。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发现两种干制方式的香菇风味组成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含硫化合物、醇类、酯类和烃类。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和热风干燥的香菇中含硫化合物分别为10.07%和5.60%;醇类分别为5.08%和12.09%;酯类分别为4.15%和10.16%;烃类分别为3.17%和0.68%。且热风微波联合干燥产生了干香菇重要风味化合物二甲基三硫醚、二甲基四硫醚及香菇素。因此,综合以上实验结果,热风微波联合干燥香菇品质优于热风干燥。
关键词: 香菇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 干燥速率 复水比 色泽 风味化合物


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相关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原料经同一工艺加工所制而成的工夫红茶干茶、汤色及叶底色泽,并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及品质审评,分析干茶、汤色及叶底色泽Lab值与各审评因子得分、色素含量、总得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干茶Lab值与其审评得分无显著相关;茶汤Lab值与其审评得分均呈极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910、0.901;叶底L值与叶底得分无显著相关;a、b值与叶底得分呈极显著及显著正相关。茶褐素与汤色的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与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茶黄素与叶底a值呈显著正相关,茶红素、茶褐素与叶底a、b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分与色泽及色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与汤色、叶底L值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汤色、叶底ab值及各色素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性系数最高的为汤色的b值,为0.86。


喷施叶面肥对塔罗科血橙果实色泽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在塔罗科血橙转色期喷施不同浓度叶面肥对果实色泽的影响,为栽培过程中改善果实色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在植株转色期间喷施叶面肥(钾肥+钙肥+硼肥+锌肥),定期测定果实色泽的变化,对叶面肥主要因子与果实色泽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硼肥对果实色泽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锌肥,钙肥作用最小;硼肥对色泽a/b值、亮度、色饱和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色泽a/b值随硼肥浓度增加呈先降后增趋势,亮度、色饱和度随硼肥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锌肥对色泽a/b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色泽a/b值随锌肥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塔罗科血橙转色期,硼肥、锌肥对果实色泽的改善作用大于钾肥、钙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叶面肥对塔罗科血橙果实色泽的改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性。


不同套袋处理对北碚447锦橙果实色泽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碚447锦橙为试材,采用7种果袋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分析套袋对果实色泽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加快果面退绿,提高果面亮度,有利于色泽呈现,但同时也抑制了类胡萝卜素积累,果实色泽偏黄;采收时,不套袋的果皮颜色比套袋后的好,单层果袋处理的果皮颜色比双层果袋处理好;双层果袋处理果皮颜色偏黄,果面亮度较高.亮度与黄色正相关系数为0.9887**,黄色与色饱和度正相关系数为0.9552**,红色与色调角负相关系数为-0.9586**;对橙色和红色果实的柑橘品种,可采用遮光率弱的单层果袋套袋栽培,并于采前30d左右摘袋增加光照,有利于改善果实外观色泽.不宜采用遮光性强的双层果袋对橙色或红色的柑橘品种套袋栽培.


不同套袋时间对早香橘橙果实色泽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对三次不同套袋时间对早香橘橙果实色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套袋时间早、遮光性强的果袋对果实果皮色泽亮度、色饱和度的影响大于遮光性弱的或晚套袋的处理。果实色泽平均a/b值10月4日套袋好于7月14日,8月30日套袋处理,果实色泽更加的接近早香橘橙果实所固有色泽:橙黄色,但均小于对照(0.53)。套袋时间早果皮色泽色调角小于晚套袋处理,并且均大于对照(-10.23)。经相关系数分析,a/b与色调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4。不同套袋时间、不同遮光率的果袋对早香橘橙果实色泽有不同的影响。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