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地理种群(模糊匹配)
5条记录
基于COI基因解析我国茶网蝽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茶叶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近年有入侵成灾事件发生.为解析茶网蝽的生态适应机制和成灾规律,测定了茶网蝽12个种群共240头成虫COI基因序列,利用DnaSP 6.12.03、Arlequin 3.5.2.2、MEGA 7.0.26等软件进行了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Nm)以及分子变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茶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240条COI基因序列共包含75个变异位点和38个单倍型,其中仅Hap13是共享单倍型.茶网蝽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2779,地理种群的Hd在0.00~0.85,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固定系数(FST)为0.86426,Nm为0.03987,表明我国茶网蝽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小.重庆城口、重庆巫溪、湖北恩施、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5个种群相互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频繁(FST<0.06,Nm>4.50),其他种群对之间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少(FST>0.25,Nm<1.00).分子变异分析(AMOVA)支持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不同地理种群之间(86.43%).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支持重庆巴南、湖北恩施种群以及大巴山脉周边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本研究分析推测我国茶网蝽兼具入侵种群扩张成灾和原始种群扩张成灾的风险,建议有茶网蝽发生的茶区和大巴山脉周边茶园加强对该害虫的监测工作.

关键词: 茶网蝽 地理种群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11个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the)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茶园害虫。本研究对假眼小绿叶蝉11个地理种群的101个个体的16S rRNA序列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以此分析11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全长493 bp,A+T含量为77%。101个个体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11个,形成单倍型13个,单倍型进化网络关系显示四川群体具有的单倍型与原始单倍型(H2)距离较远。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68812,种群内部单倍型多样性在0~0.80556之间,且总群体和各地理种群的中性检验结果均为不显著,表示假眼小绿叶蝉进化符合中性模型,其种群较为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遗传分化主要源于种群内部。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16S rRNA 地理种群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物对四个茶尺蠖地理种群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成熟度茶树叶片对浙江等4个地理种群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不同质量食物的适应力差异,为制定各地茶尺蠖种群的差异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浙江、湖北、福建和江西等地茶尺蠖种群饲喂嫩叶、成叶和老叶3种不同成熟度的茶树叶片后,对比研究其发育历期、死亡率以及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与生命表参数。【结果】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成叶处理发育历期最短;幼虫3龄前死亡率以老叶处理死亡率最高(达33%),嫩叶处理最低(达15%),每雌产卵量以嫩叶处理最高(达362.23粒),老叶处理最低(达56.67粒);在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种群加倍时间、周限增长率等5个生命表参数方面,各地理种群在成叶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嫩叶和老叶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通过茶树叶片内含物与茶尺蠖发育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生命参数与各物质成分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分别有2种物质与湖北种群、江西种群相关性最大,分别有1种物质与浙江种群、福建种群密切相关。【结论】浙江、福建、湖北和江西4地区茶尺蠖种群在取食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浙江种群取食不同发育成熟度茶树叶片后的适应性较强,在幼虫期存活率、每雌产卵量和世代净繁殖率(R0)等重要参数方面都较突出;而湖北种群对老叶这一不良食物的适应能力最弱(死亡率最高、净繁殖率较低);江西种群对老叶的适应能力较弱(死亡率较高、净繁殖率最低)。

关键词: 茶尺蠖 地理种群 茶树叶片 生命表参数 取食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适合度差异研究

植物保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种群分化特征,对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茶尺蠖发育和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茶尺蠖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差异,即偏低纬度茶尺蠖种群的发育历期长于偏高纬度种群,而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茶尺蠖各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为武汉种群最大,而种群加倍时间(Dt)则以武汉种群最小,故利于该种群茶尺蠖的发展;同一种群中不同世代茶尺蠖间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随着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间存活率和生殖力随着在实验条件下的不断饲养,差异会逐渐缩小。

关键词: 茶尺蠖 地理种群 发育 生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的茶尺蠖地理种群增长差异性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来源于6个省份的茶尺蠖种群发育和繁殖情况,研究不同茶尺蠖地理种群增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的卵和幼虫发育历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蛹的发育历期和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明显.种群增长指数显示,在各种群中,以武汉种群增长指数最大,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约增加123倍,信阳和长沙种群增长指数最小约为80,而杭州、南昌、福州种群增长指数居中,介于80~123之间.

关键词: 茶尺蠖 地理种群 发育 繁殖 生命表 种群增长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