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平菇菌糠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平菇菌糠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将300头均重(44.79±1.84)kg的三元(杜×长×大)杂交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6组1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试验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2%和4%的发酵菌糠,试验为期32 d。试验结果表明,2%的平菇菌糠发酵料组平均日增重(ADG)较其他组分别显著提高3.82%、2.65%和1.94%(P <0.05);2%的平菇菌糠发酵料组料重比(F/G)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1%(P <0.05)。2%和4%的平菇菌糠发酵料组育肥猪腹股沟淋巴指数显著提高(P <0.05)。2%的平菇菌糠发酵料组育肥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 <0.05),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 <0.05),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提高(P <0.05)。2%的平菇菌糠料组育肥猪回肠、结肠和盲肠乳酸杆菌含量均显著提高(P <0.05);2%和4%的平菇菌糠料组育肥猪回肠和结肠大肠杆菌含量显著降低(P <0.05);1%~4%的平菇菌糠料组育肥猪结肠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 <0.05)。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平菇菌糠发酵料最适添加量为2%。


多级调控下的大豆割台高度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大豆植株成熟后底荚低、地面凹凸不平导致的豆荚漏收和机收泥花脸等问题,以重庆鑫源4LZ-1.1LA小型联合收割机为载体,开展了割台高度控制系统研究,设计了一种前置浮动机械式仿形机构,协同单片机调控实现了割台高度多级控制。以角度传感器作为反馈环节,采用PID控制算法实现割台高度的自动调控;以割茬高度、破碎率、含杂率为测试因素开展了田间试验,搭载了高度控制系统的割台完成收获作业后,割茬高度与初始割刀离地高度平均偏差为9 mm,平均破损率为1.50%,平均含杂率为1.13%,相较于人工控制分别降低了10 mm、1.18%、0.53%。试验结果表明:割台高度控制系统运行稳定,为大豆低损收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型联合收割机 大豆割台 仿形机构 高度控制 多级调控


羊肚菌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提取及精深加工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 》 2025
摘要: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兼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并含有多糖、多酚和维生素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糖、血脂和抗疲劳等功能。为给羊肚菌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的开发提供参考,综述了羊肚菌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提取及精深加工现状。


蚕豆种质资源抗赤斑病鉴定与评价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赤斑病是世界上蚕豆生产区的重要病害,我国蚕豆赤斑病主要危害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蚕豆产区,常造成严重产量损失。本研究对146个蚕豆种质资源连续3年进行了抗赤斑病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田间鉴定结果表明,146个参试材料中有抗病(R)材料8个,分别是‘TC-1’‘YC-1’‘YC-2’‘YC-3’‘YC-4’‘通180501’‘通蚕鲜8号’和‘通20606’,中抗(MR)材料49个,感病(S)材料77个,高感(HS)材料12个。离体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46个参试材料中有中抗(MR)材料28个,感病(S)材料80个,高感(HS)材料38个。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有24个,可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开展蚕豆抗赤斑病育种。


曙厉蝽和益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曙厉蝽(Eocanthecona concinna)和益蝽(Picromerus lewisi)是农林业害虫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为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与差异,探究益蝽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两种蝽类天敌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方法】通过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获得两种蝽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基于益蝽亚科昆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 PCG)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曙厉蝽和益蝽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8 740 bp(GenBank登录号:OR979468)和17 181 bp(GenBank登录号:OR972558),均包括13个PCG、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22个转运RNA基因(tRNA)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列与典型的蝽科昆虫相同。曙厉蝽和益蝽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均位于rrnS和trnI之间,长度分别为3 862和2 438 bp,结构差异较大,均包含了不同长度的随机复制区域。对比益蝽亚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PCG序列的相似度,结果显示同属之间相似度较高,益蝽不同样本PCG序列的相似度超过9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益蝽属(Picromerus)的昆虫聚为一支,曙厉蝽、叉角曙厉蝽(E. furcellata)、黑曙厉蝽(E. thomsoni)(GenBank登录号:OP920755)聚为一支,曙厉蝽属与益蝽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两个属与疣蝽属(Cazir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明确了两种蝽类天敌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构建了益蝽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与传统分类学鉴定结果一致。


油菜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摘要:播种是油菜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实现机械化播种对油菜生产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目前国内油菜机播率较低,油菜播种装备是农机领域的短板弱项,系统梳理我国油菜播种关键技术及装备对于提升油菜机械化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对国内油菜种植区域及规模、播种方式及机械化现状进行了详细概述,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油菜精量排种、主动防堵、智能检测与调控、物料运动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研究动态及不足,分析对比了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油菜机械化播种装备的研究进展与差异,并在系统总结和分析我国油菜种植特点和装备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我国油菜机械化播种存在问题和技术难点,且对油菜机械化播种解决方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化水平提升、装备可靠性和推广提高进行展望,这可为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进一步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基于SLAF-Seq技术的辣椒抗炭疽病QTL定位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开发
《南方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SLAF-Seq技术对辣椒抗炭疽病QTL进行定位分析,开发与炭疽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辣椒抗炭疽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抗病材料PPTC26-3-1-1-1-1-1和感病材料1287为亲本构建F2代群体,并采用SLAF-Seq技术进行分子标记开发,构建高密图遗传连锁图谱。结合表型数据,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辣椒果实转色期的炭疽病抗性进行QTL分析。利用Microsatellite(MISA)在定位区间识别SSR位点。【结果】从亲本和子代样品共获得423351627条Reads,其中,来自PPTC26-3-1-1-1-1-1和1287分别为8130516和6621396条,F2代群体120个子代样品的平均Reads数量为34049987个。构建包含4671个SNP分子标记、分布于12个连锁群、总图距为1567.53 c M、平均图距为0.34 c M的辣椒高密度遗传图谱,检测到1个炭疽病抗性相关的QTL(Ca R10.1),位于10号连锁群上187930592~189766111 bp物理区间内。共有23个基因定位在关联区域内,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其中1个基因编码假定晚疫病抗性蛋白同源物R1B-23异构体X2,1个基因编码PPR蛋白,可能与辣椒果实转色期炭疽病抗性相关。在关联到的QTL区间内开发出SSR分子标记T482,在F2代群体中的验证结果显示,T482引物在F2代群体单株中扩增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F2代群体抗病和中抗单株中有53株具有抗病亲本的条带,有25株同时具有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的条带;F2代群体感病单株中,有42株具有感病亲本的条带。【结论】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将辣椒果实转色期炭疽病抗性定位于10号连锁群,在关联区间开发出SSR分子标记T482,可初步鉴别辣椒果实转色期炭疽病抗性,同时结合针刺接种法鉴定,可提高鉴定的准确率。
关键词: 辣椒 SLAF-Seq 遗传图谱 炭疽病 QTL SSR分子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