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模糊匹配)
95条记录
水稻高叶绿素含量基因DET1 cDNA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高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水稻高叶绿素含量突变体为材料,在前期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高叶绿素含量基因DET1(DE-ETIOLATED1)cDNA。测序结果显示:DET1基因全长cDNA为1536bp,由1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512个氨基酸。与野生型珍汕97B相比,DET1基因在第7个外显子上有T-C的转换,该转换引入了一个EcoRI酶切位点,并导致第328位的亮氨酸(L)改变为丝氨酸(S),且突变位点处于高度保守区域内。DET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玉米等其它高等植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62%以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ET1基因的序列、进化树、理化性质及亲疏水性等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水稻超表达载体pCUPHN-DET1,为水稻高叶绿素含量突变基因DET1的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 DET1 生物信息学 超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子粒硒含量的遗传及QTL检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富硒功能水稻具有富硒、优质、保健、防病、安全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子粒硒含量的QTL定位对研究富硒功能水稻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籼稻亲本奉新红米和明恢100杂交的145个株系的F2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拟合92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2187.5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3.7 cM,占水稻全基因组的49.2%。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子粒硒含量进行QTL分析,在第5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个新的水稻子粒硒的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6.39%、8.01%。

关键词: 水稻 硒含量 QTL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菜轮作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福建稻麦科技 2010

摘要:研究稻田前作蔬菜条件下,施N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N0~97.5kg/hm2范围内,渝优600在施纯N97.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施N量高低对Q优6号产量影响不很敏感,在施纯N68.5~97.5kg/hm2范围内,产量均相对较高;渝香203在施纯N68.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本试验水平下各品种N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渝香203>Q优6号>渝优600,当土壤可利用N成为限制因子时,种植渝香203和Q优6号能获得较高产量;当土壤可利用N充分时,种植渝优600能获得高产。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施氮量 产量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从冗余度、库容量及光合强度等方面研究了重穗型杂交稻Ⅱ优6078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Ⅱ优6078最佳冗余度比汕优63(CK)降低10.39%,库容量提高11.51%,特别是颖花数提高15.55%;单株叶面积Ⅱ优6078比汕优63高48.57%;Ⅱ优6078叶片全氮、光合色素及叶绿素均较优于汕优63,具有较好高光效特性.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冗余度 生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和无机肥与土壤调节剂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水稻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及土壤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施用不同类型的有机肥、无机肥处理,并设施用土壤调节剂和不施用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有机肥能促进水稻分蘖,但肥效较慢,水稻前期生长不及单施化肥,而后期明显强于对照。随着施用有机肥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其中处理复混肥75.0 kg/hm2+磷铵22.5 kg/hm2+干稻草4 000.0 kg/hm2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8 724.30 kg/hm2,比对照增产6.7%。施用土壤调节剂后有利于增产,平均产量水平达8 440.05 kg/hm2。[结论]有机肥和土壤调节剂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使其分蘖增多,增产效果明显。施用复混肥75.0 kg/hm2,磷铵22.5 kg/hm2,干稻草4 000.0 kg/hm2并施用土壤调节剂时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8 791.95 kg/hm2。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调节剂 水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组合对水稻农艺、生理比较效应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表观肥料效应仅能反映植株养分累积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单一养分、养分组合、比较效应等可通过农艺、生理效应研究氮、磷、钾组合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较为系统、完善地研究肥料效应.该水稻试验表明水稻农艺效应,钾素效应最大,氮、钾平衡对生物量影响明显;生理效应,氮素效应明显,氮、磷平衡对经济产量影响最大;比较效应表明配方肥以3∶1∶1优于2∶1∶1配方.

关键词: 氮、磷、钾组合 水稻 农艺和生理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水稻试验示范技术的应用

南方农业 2010

摘要:根据水稻不同品种特征特性,介绍推广应用新品种试验示范的相关栽培技术及其方法。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栽培技术 管理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籼粳交后代粒形性状分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育种中常用的籼型和粳型水稻材料,研究了F1和F2代稻谷粒形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其中籼籼交F1代粒形接近双亲均值,籼粳交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而趋近粳形亲本;F2代各组合都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超双亲粒形,但在籼粳交中,F2代粒形大多偏向粳型亲本,出现大量超粳型亲本粒形,只有少量超籼型亲本粒形出现。本研究对目标粒形组合和亲本材料的选育在双亲粒形的选择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籼稻不育系Q4A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Q4A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科院水稻所用(Q1B×浓香16)F5与双抗7702复交,再用复交F3代与Q2A测交引入野败型胞质并连续回交育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异交习性好,米质优,达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3级标准),中感稻瘟病。2007年8月通过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用Q4A与恢复系R7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Q优12已于2008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Q4A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穗型水稻品种Ⅱ优6078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重穗型水稻品种Ⅱ优6078冗余度、库容量、物质积累等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Ⅱ优6078最佳冗余度比汕优63(对照)降低10.39%,库容量提高11.51%,颖花数提高15.55%;在生育后期,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转比汕优63强,群体单位面积生物量提高9.1%,单株物质积累量比汕优63多60%.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冗余度 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