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庆丘陵带状套作高产高效玉米品种筛选与评价
《南方农业 》 2020
摘要:2018—2020年,在重庆市铜梁区以引进的25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采用密度、品种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影响套作玉米品种产量的主要性状指标,筛选适合套作的玉米品种鉴定指标,并筛选优良品种。通过比较密度和品种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提出倒伏率、空杆率、茎腐病率和穗粒数可作为选择套作耐密玉米品种的主要指标。通过耐密系数和4.50万株/hm2、6.75万株/hm2两密度下各品种产量等级分布分析,认为可以把耐密系数作为品种稳产性的鉴定指标。综合以上结果,结合田间实际表现,最终筛选出仲玉3号、渝单998和SX66这3个品种,其在耐密、高产、抗性、品质等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适合套作种植的品种推广应用。


糯玉米新品种Q糯5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Q糯5号是以糯玉米自交系715-10为母本、8300-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糯玉米一代杂种。植株株高237.0 cm,穗位高99.9 cm,果穗锥型、粗大,穗长19.5 cm,穗行数14~18行,平均行粒数36.6粒,籽粒大、白色,排列整齐,外观商品性好。蒸煮后食味香甜可口,皮薄化渣,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1%,中抗纹枯病,平均每667 m2鲜穗产量900 kg左右,鲜籽粒产量580~640 kg,适宜在四川、重庆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适宜重庆地区周年光温资源的玉米栽培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庆地区玉米生产,受前期"倒春寒,阴雨寡照",后期"极端气候,高温避熟"及常年的稀大行种植习惯影响致单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选用广适、稳产玉米品种‘渝单30’,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回顾、查阅近几年重庆地区光温资源资料,以适应气候变化及新形势下现代玉米种植模式要求,稳定并提升玉米产量,研究播期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播期情况下提早10 d播种的产量>当地生产上采用播期>播期延后10d;52500株/hm~2产量>60000株/hm~2>45 000株/hm~2>37 500株/hm~2;‘渝单30’密度在52 500株/hm~2下播期提早10 d,产量最高。本研究为重庆地区的玉米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玉米种植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15个玉米主产区的2007~2016年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分类测算玉米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主产区省份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在玉米种植业中,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与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提高种植规模达到适度规模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具有正向效应,传统玉米种植大省技术效率优势并不显著,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玉米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距逐渐缩小,具有趋同的趋势。技术进步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有投入要素增加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推广扩散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玉米生产必须要转换新的增长动能,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应加强农业灾害的监测预警等工作。


玉米赤霉素受体基因ZmGID1a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CSCD
摘要:为研究赤霉素(GA)受体GID (gibberellin insensitive dwarf),克隆编码玉米GID的同源基因ZmGID1a,分析其在物种间的保守性和系统进化关系。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玉米中的表达特性以及不同激素对该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亚细胞定位确定蛋白在细胞核和膜上,利用酵母双杂技术分析Zm GID1a与GA负调控因子玉米DELLA-8和DELLA-9的互作。还分析了表达Zm GID1a转基因烟草的生理指标。这些结果表明Zm GID1a和其他已报道的同源蛋白功能相似。
关键词: 玉米 GID1a基因 亚细胞定位 蛋白互作 烟草转基因


彩粒糯玉米新品种‘科花糯828’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花糯828’是以DN830为母本,D51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彩粒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籽粒紫色与白色相间排列,品质好,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23%,蒸煮后糯性强,皮薄,细腻,清香,鲜穗产量13.25 t·hm~(-2)。


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和类群特点,本研究对129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收集的地方品种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两年田间鉴定,并对其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两年鉴定的农艺性状表型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的31个农艺性状中有16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达2.0以上,其中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两年鉴定结果分别为2.07和2.08。基于31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即早熟小粒型、早熟中秆硬粒型和中熟高秆型。早熟小粒型是食用玉米类型,以糯玉米为主,还包括爆裂玉米和食用硬粒白玉米;早熟中秆硬粒型主要为分布于中高山区的白色早熟硬粒品种;中熟高秆型表现为中熟、高秆、中大果穗。全面分析表明,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划分的3大类群表型特征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以及优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玉米RIL群体SNP偏分离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偏分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同作物的遗传研究中报道了大量偏分离现象,偏分离的比例和遗传效应因物种、群体、标记类型等的不同而变化,并存在偏分离热点区域。为探讨玉米(Zea mays)偏分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本研究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玉米自交系HZ4杂交得到的F_8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为材料,共198份株系,采用MaizeSNP3072芯片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获得747个在双亲间有多态性的SNP数据,通过偏分离分析发现,有279个SNP标记发生偏分离(P<0.05),占总标记数的37.3%。其中,偏向母本B31-3的SNP有194个,占偏分离SNP的69.5%;偏向父本HZ4的SNP有85个,占偏分离SNP的30.5%。在玉米6条染色体上共发现10个偏分离热点区域。10个偏分离热点区域(segregation distortion regions, SDRs)中仅有3个偏向父本HZ4,另外7个全部偏向母本B31-3。这些偏分离的发生及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及高温环境有关。本研究为探究玉米偏分离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玉米 偏分离 SNP 重组自交系(RIL)


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并筛选特异种质资源,为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优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来自重庆不同区域的123个玉米地方品种的16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两年(2017—2018)田间测定,计算其Sha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玉米地方品种间的性状及其多样性指数差异,筛选出特异地方品种资源,并对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6个农艺性状中,除穗行数、百粒重和茎粗外,其他13个性状两年的多样性指数均≥2.00,其中单株穗干重两年的多样性指数均最高(2.10和2.11),穗行数两年的多样性指数均最低(1.30和1.29).大巴山脉和大娄山脉玉米地方品种的生育日数和主茎叶片数均显著低于武陵山区和中西部丘陵地区地方品种(P<0.05),说明大巴山脉和大娄山脉的早熟地方品种比例高于武陵山区和中西部丘陵地区.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的生育日数、主茎叶片数、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长、株高、穗位高、上位穗上叶叶长、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区域,表明武陵山区分布的玉米地方品种植株较高大、雄穗发达、营养生长旺盛.大巴山脉、武陵山区和大娄山脉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除穗行数外)多样性指数为1.64~2.06,其中以1.76~2.06居多,尤其是大巴山脉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90,表明3个区域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较高,但中西部丘陵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1.55,表明该地区多样性较低.共筛选出41个特异品种,其中早熟品种16个,长穗型品种5个,大穗型品种1个,雄穗多分枝型品种19个.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的蛋白质、油分和淀粉含量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2.0以上;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0.49%,95.93%的品种达食用玉米标准;油分含量平均为5.18%,59.35%的品种达高油标准;淀粉含量平均为71.41%,35.78%的品种达高淀粉标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PC1~PC6)已包含11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累计贡献率达76.1%,表明这些性状可作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鉴定与评价的主要指标.以遗传距离20为阈值,可将123份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分为五大类群,各类群性状具有类似的特征,大部分种质的聚类结果与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Ⅰ类群可用于选育食用玉米,Ⅲ类群可用于选育青贮玉米,Ⅴ类群可用于选育饲用玉米.[结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在农艺和品质性状方面差异较明显,蕴藏着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在优质、早熟和单株产量方面存在部分可供育种和生产利用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