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穗发芽的温度效应及抗性种质筛选
《南方农业 》 2018
摘要:穗发芽是杂交水稻生产、制种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和种子质量,而温度是影响水稻穗发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明确水稻穗发芽的温度效应,试验对不抗穗发芽材料Ⅱ-32B进行温度处理,检测其穗上发芽率,结果显示:在24~34℃温度范围内,Ⅱ-32B的穗上发芽率介于21.3%~58.2%;高于28℃,穗上发芽率明显提高;高于32℃后,穗上发芽率又有所降低;低于28℃,穗上发芽率明显偏低;表明水稻穗发芽受温度影响较大。对重庆地区42份保持系亲本种质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筛选,所有亲本材料的穗上发芽率最低为8.8%,最高为66.8%;筛选出抗穗发芽的2级材料3份,分别为166B、127B、139B。


坦桑尼亚耐热抗旱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初报
《南方农业 》 2017
摘要:水源充裕和适宜稻作的非洲国家,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在东非坦桑尼亚,水稻是第二大粮食作物,Txd306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推品种,农业推广机构试验产量通常为5~6 t·hm~(-2)。为了验证中国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在坦桑尼亚的应用表现,专家组于2016年2—7月进行试验示范,在栽培上采用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用水和病虫防治等无公害水稻栽培集成技术,理论产量达到9.079 t·hm~(-2),实收产量9.825 t,试验结果表明,在非洲推广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具有较好前景。


利用Ⅱ-32B/A7444组合CSSL群体定位水稻7个穗部性状QTL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发掘水稻穗部性状有利等位变异,构建了以籼稻保持系II-32B为遗传背景的A744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利用QTL Ici Mapping 4.1软件对该群体7个穗部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 2年共检测到26个QTL。2年均检测到的13个QTL中,控制一次枝梗数的4个QTL位于第1、第6、第8和第9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16%、13.10%、29.74%和11.21%,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1.40、1.01、1.11和0.77。控制二次枝梗数的2个QTL位于第6和第8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0.97%和21.39%,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5.45和6.36。控制每穗总粒数的3个QTL位于第2、第6和第8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8.65%、12.52%和31.22%,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18.61、22.23和31.87。控制每穗实粒数的1个QTL位于第8染色体,平均贡献率为28.06%,平均加性效应30.85。控制千粒重的2个QTL位于第2染色体,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65%和17.51%,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2.88和-2.51。控制粒宽的1个QTL位于第10染色体,平均贡献率为21.96%,平均加性效应为0.11。第2、第6和第8染色体分别存在同时控制二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QTL的区段。qSBN6和qSBN8所在区间与Hd1和DTH8的相同,但分别存在16处和1处碱基差异,推测为Hd1和DTH8的不同等位基因。qSBN2为新检测到的控制二次枝梗数位点。研究结果为实施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提供了有用信息。


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我国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生长发育特点、高产源库特征、壮秧培育、基本苗调节以及氮肥运筹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充分认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水稻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以钵苗摆栽、毯苗机插为核心的机插秧技术.结合南方特别是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区的生产实际,开展机插水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技术途径、籼型及籼粳型杂交稻在机插条件下的养分高效利用技术、基于传统宽窄行栽培技术、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以及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参数的插秧机装备研制以及稻田复种轮作特别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土壤保育、病虫草害生态工程防控技术.


水稻两系不育系的育种应用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水稻是重庆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两系杂交水稻因育种效率高、种子生产成本低、品种稻米品质好等优势,近年来成为水稻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明确两系水稻杂交组合遗传特性,选择了渝优系列代表性恢复系11个,分别与两系不育系‘C815s’、‘深08s’配制两系杂交新组合,对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组合实际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815s’组合在株高、产量、稻瘟病抗性等性状上优于‘深08s’组合,而‘深08s’组合则在生育期、有效穗、稻米品质等方面优于‘C815s’组合。研究结果为两系亲本的创制及两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川东南冬水田单季籼稻高效施氮技术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川东南冬水田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单季籼稻的高效施氮技术。结果表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积累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适量后移做穗肥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有利于提高氮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有利于平衡增加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实现足穗、大穗高产。其中,m(底肥)∶m(穗肥)=6∶4的前氮后移方式较m(底肥)∶m(蘖肥)=7∶3的传统施氮方式增产水稻3.60%~7.11%。从兼顾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的角度,川东南冬水田地区水稻生产可采用中氮水平(10 kg/666.7 m2)结合m(底肥)∶m(穗肥)=6∶4的施氮方式,实际产量可达8 721.75 kg/hm2,氮农学利用效率为12.9 kg/kg,氮表观利用率为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