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肥料和密度对蚕豆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大粒蚕豆"通蚕鲜8号"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得出在施肥组合为有机肥500 kg+40 kg P+10 kg K+5 kg N、密度为120 000株/hm2时蚕豆产量最高,达到3580.995 kg/hm2。高密度有利于蚕豆产量和株高的形成,而低密度有利于蚕豆叶片增长,NPK肥对叶苔数的增加和叶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蚕豆苗期即1月18日至2月27日期间叶龄增长速率为2.88小叶/d,开花结荚期即2月27日至3月29日之间叶龄增长迅速,达7.87小叶/d,同时,在此期间株高及叶苔数的生长速率也较高。蚕豆分枝的旺盛形成期为1月17日至2月18日,生长后期一些无效分枝会衰退。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栽培因素对重庆稻茬免耕蚕豆影响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栽培因素对重庆地区稻茬免耕条件下蚕豆生产的作用,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品种、密度、施肥和播期对稻茬免耕蚕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其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不同品种对重庆稻闲田这种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极显著(P<0.01);影响蚕豆株高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和播期因素;密度、品种、施肥均对蚕豆单株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蚕豆百粒重主要由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综合考虑,重庆地区稻茬免耕蚕豆的最优措施为:‘苏03021’在10月22日播种,密度为12.7×104株/hm2,施用过磷酸钙450kg/hm2+尿素75kg/hm2,此时产量可达2725.2kg/hm2。


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重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管理措施,以渝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施肥量效应表现显著差异,并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4个播期中,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密度以180万.hm-2的产量最高;施肥量以基施40%复合肥450kg.hm-2+追施纯N 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与施肥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当追肥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渝麦12号在11月7日播种、播种密度135万.hm-2、基施40%复合肥(含N 20%、P2O512%、K2O 8%)450kg.hm-2+追施30kg.hm-2纯氮的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重庆紫色甘薯高产优化技术研究初探(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1
摘要:[目的]对3个紫色甘薯品种渝紫43、渝紫263和万紫56进行肥料、密度试验,并初步比较3个紫色甘薯品种的产量关系,旨在得出最佳的栽培密度及施肥量,以便为重庆市紫色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小区处理为:施肥(A),300kg/hm2-(A1)、600kg/hm2(A2)、900kg/hm2(A2);密度(B),45000株/hm2(B1)、60000株/hm2(B2)、75000株/hm2(B3);品种(C),万紫56(C1)、渝紫43(C2)、渝紫263(C3)。[结果]①密度对紫色甘薯产量的影响大于肥料对紫色甘薯产量的影响,即B>C;②密度对紫色甘薯产量的影响为K3>K1>K2;③肥料对紫色甘薯产量的影响为K1>K2>K3;④相同条件下三个紫色甘薯的产量表现为K1>K3>K2。[结论]在3个紫色甘薯品种中,万紫56产量最高,其次是渝紫263,最后是渝紫43。该试验最佳的栽培密度为每公顷为75000株,最合理的施肥量为每公顷300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