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庆市水田和旱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重庆市水田、旱地两类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探明驱动水田、旱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加强省域农业资源管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历史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运用地理重心分析、耕地资源流失率等指标和方法,对重庆地区1980-2000年、2000-2018年两个历史阶段的水田和旱地动态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重庆市各区县近40年的水田、旱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田流失面积少于旱地,但水田流失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水田和旱地均呈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趋势,二者面积重心逐渐由经济发展速度快、耕地质量较好的渝西低海拔区域向经济增速较慢、耕地质量较差的东北方向丘陵区转移.1980-2000年,水田、旱地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0.58、0.97 km;2000-2018年的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2.14、1.57 km.耕地资源流失率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县水田和旱地属于缓慢流失类型,2000-2018年流失速度远高于1980-2000年.水田严重流失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近郊区县,快速流失区主要聚集在渝东北地区;旱地严重流失区和快速流失区均集中在主城区,呈缓慢流失的区县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建设占用和生态占用是旱地流失的两大因素;水田流失以建设占用为主,生态占用为辅.综合考虑区县耕地资源流失率及耕地转出类型,可将各区县水田、旱地的耕地资源动态类型归纳为建设占用主导、生态占用主导、无优势主导类型及内部调整4大类,结合流失速度的严重、快速、缓慢和无流失可细分为10小类.[结论]重庆水田和旱地流失的主要特征及驱动力存在区域差异,应基于区域耕地流失特征加强水田和旱地的分区管理,优化开发区现存耕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提高耕地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水田 旱地 耕地资源流失率 重心分析 时空分异 重庆市


创新培育重庆农业产业集群机制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重庆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农村人口众多,创新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重庆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年鉴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对比国内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征,采用区位熵法测算重庆农业产业集聚程度,分析重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目前全市仍属于农林牧渔业自给性区域,但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牧业、茶、水果、淡水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集群培育潜力.同时创新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也面临诸多困境,整体呈现出星星点点之态、链短效低之质、弱小分散之形、各自为政之制,严重制约了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放大特色资源禀赋,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形式,创新产业政策服务,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区域联动效应,推动实现重庆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探讨
《南方农业 》 2022
摘要: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做好农村商业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服务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拉动重庆市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加,农村商贸体系持续健全,农村消费市场活力竞相迸发,但仍存在农村商贸流通效率不高、品牌市场打造不够精深、农村人口减少、市场主体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建议从完善农村商贸体系、推动农村品牌市场化营销、开展消费促进行动和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入手,促进重庆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消费市场 现状 问题 对策建议 重庆市


重庆市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南方农业 》 202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可知,乡村振兴将是未来中国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总纲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自直辖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呈现较大的增长幅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是重庆市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着结构失衡、总量不足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等.从农村公共品中的生活性设施建设和生产性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探讨重庆市农村公共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基于地形梯度的重庆市近40年水田及旱地时空演变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水田、旱地分布及变化特征是阐明区域耕地变化规律的基础,为实施耕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重庆市1980、2000和2018年LandsatTM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结果,分析了区域的水田、旱地的转移特征,并重点对比两类耕地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分布和转变情况。【结果】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和转变在不同地形空间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水田主要分布在坡度15°以内,低于600 m海拔的区域;而旱地在各个海拔分布更为均匀,对坡度的适宜性更广。水田与旱地与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移特征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水田、旱地在1980—2000和2000—2018年两个时期均以转出为主,流失的水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受城市建设占用、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影响,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更频繁。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田的耕作优势区逐渐从低海拔缓坡区域朝中低海拔、中坡度的区域迁移,而旱地的主要耕作优势区主要向中海拔和中度坡度地区转移。【结论】地形条件约束农业生产活动,需重点加强低海拔、较平坦地区耕地流失的管理。


重庆市蕹菜质量安全状况调查分析
《南方农业 》 2021
摘要:2018—2020年,对重庆市蕹菜的农药残留风险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分析,选取蔬菜生产12个代表性区县的蕹菜生产基地和主要集贸市场,开展了蕹菜中氧乐果、氟虫腈等问题突出禁限用农药和常规农药的生产调查。结果表明,69种农药一共检出了26种,农药的检出率为37.68%,有55个蕹菜样品中检出了各种农药,样品的检出率为47.01%;综合评价,在夏秋高温高湿病虫害易发难防的环境条件下,相较于其他高危高敏感叶类蔬菜,蕹菜合格率已属于较高水准。分析认为蕹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有:蔬菜限用农药超标;违规或不合理地施用农药;片面追求防治效果,农药混用、滥用普遍;连作障碍诱发病害日益严重。提出提升蕹菜质量安全水平建议:加强蕹菜绿色生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攻关;制修订相关农药的限量标准;加强蕹菜的安全监管;尽快将蕹菜纳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试行范围;加强消费者对蕹菜农药残留的科学认识,引导理性消费。


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方农业 》 2020
摘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了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三农"硬任务,强调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激励机制、分配政策等.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宏观政策驱动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探索加快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模式、队伍、平台、载体等工作体系创建路径,从专项基金、对接机制、转化力度、考核评价、整合资源等方面提出推进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