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16SrDNA(模糊匹配)
2条记录
植物组培中污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明确植物组培过程中常见污染杂菌的种类,评估抑菌剂对污染杂菌的抑菌效果,并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以6种组培室常见污染杂菌菌株为试材,分离纯化后通过16S rDNA或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抑菌圈法测定评价5种抑菌剂对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评价5种抑菌剂对3种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3种污染细菌分别为副氧化微杆菌、抗辐射不动杆菌、鞘氨醇单胞菌,3种污染真菌分别为杂色曲霉、枝孢内生菌、聚多曲霉.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5 g/L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和0.5 g/L烯酰·锰锌对6种供试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0.5 mL/L异噻唑啉酮对抗辐射不动杆菌XJ-2、鞘氨醇单胞菌XJ-3、枝孢内生菌ZJ-2、聚多曲霉ZJ-3、杂色曲霉ZJ-1有较好抑制作用.0.05 g/L腐霉·福美双能有效抑制3种真菌生长,0.5 g/L腐霉·福美双对副氧化微杆菌XJ-1、鞘氨醇单胞菌XJ-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溴硝醇对细菌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0.5 g/L溴硝醇对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烯酰·锰锌、异噻唑啉酮具有较强和广谱的抑菌作用,作为抑菌剂在控制植物组培污染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抑菌剂 细菌 真菌 开放式组培组织培养 组培污染 分离鉴定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 烯酰·锰锌 系统发育树分析 16S rDNA ITS序列 抑菌圈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胞外黑色素菌株的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重庆不同区域收集土壤,分离到一株高产黑色素的菌株(H4),通过16Sr DNA序列测定,菌株与Streptomyces puniciscabiei序列相似性为99%,该菌产生的胞外黑色素在可见-紫外光区均有吸收,紫外区光吸收强,随着波长的减小,吸收增强,在210 nm左右有1个吸收高峰。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在L-酪氨酸的含量为0.73 g/L,p H值为6.05,温度28℃的条件下,菌株黑色素实际产量达2.49 g/L。

关键词: 黑色素 链霉菌 16SrDNA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