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碳”目标下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应用条件评价及路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碳"目标下,科学评估筛选适宜不同地域的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并因地制宜制定低碳农业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采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表明,种植、养殖、能源消耗3个方面42项技术中发展应用条件综合水平位于3≥Z≥2.5、 2.5>Z≥2、 2>Z≥1等3个区间的比重分别为16.67%,61.90%,21.43%,大部分技术在重庆具有较好的综合推广应用条件,其中种植方面最好;重庆低碳农业发展可采取分区分级思路,根据农业生产特点按粮食主产区、养殖集中区、生态脆弱区分区推进"双增双减""稳能减排""提能固碳"综合技术路径,根据技术发展应用条件水平分级优先推广位于3≥Z≥2.5区间的7项技术,以及位于2.5>Z≥2区间的26项技术.最后提出加快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推广应用、发展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不同褐化程度茶树组培的转录组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Camellia sinensis)为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内含茶叶多酚类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茶树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阻碍茶树快繁体系的建立。为研究茶树外植体褐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轻、重两种不同褐化程度的茶树外植体为研究材料,运用RNA-seq技术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共筛选出87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507个显著上调,365个显著下调。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分析,显示茶树组培褐化过程中与衰老、酶氧化和脂膜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872个DEGs中,2个酶褐化相关基因、2个细胞色素P450转录因子和2个WRKY转录因子,其表达水平在两个样本间差异显著。本研究发现茶叶组织在组培过程中与酶促褐化相关的潜在基因,为解析茶树组织培养褐化过程的分子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控制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控制茶树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抗氧化剂和吸附剂的使用、琼脂浓度和pH值的高低进行了综合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以6 min为宜;外植体接种在MS+6-BA 2.0 mg/L+NAA 0.2mg/L+GA31 mg/L+核黄素0.02 g/L的培养基上,琼脂浓度为5.0 g/L,pH值为5.6,外植体生长状况良好,褐化率由57%下降为13.3%。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