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茶毛虫(模糊匹配)
4条记录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理论支撑。采集了15个地理种群共148个茶毛虫幼虫样本,测定了茶毛虫的COI、ND5序列及EpBYV的RdRp序列,利用软件DnaSP 6.12.03、Arlequin 3.5.2.2和MEGA 7.0.26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合并COI、ND5序列分析发现,茶毛虫的15个地理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80 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 17),99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90,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87.12%),且组间分化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吻合,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推测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较为稳定。EpBYV的RdRp序列在除重庆城口种群外的138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5 26)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7 95),93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57,P<0.0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62.1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支持EpBYV种群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将较为稳定,但在重庆城口和福建宁德有种群扩张风险;EpBYV群体经历了种群扩张,EpBYV在茶毛虫群体中的感染率和种群扩张能力都较高,具有应用于茶毛虫生物防治的潜力。

关键词: 茶树 茶毛虫 布尼亚病毒 EpBYV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荼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

中国茶叶 2011

摘要:茶毛虫是危害茶树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咀食叶片为害,大发生时,将茶树芽叶、嫩梢啃食殆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另外,虫体的毒毛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痛痒,严重影响采茶及茶园管理.长期以来,茶毛虫防治依赖于化学防治,但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带来害虫抗药性增强、生态平衡破坏、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茶园管理 茶毛虫 性信息素 害虫抗药性 应用 生态平衡破坏 化学防治 茶叶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毛虫和茶细蛾性诱剂的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关键词: 茶毛虫 茶细蛾 性诱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性诱剂和色板对茶毛虫雄蛾诱效的比较

中国茶叶 2008

摘要:首次联用昆虫性信息素与色板诱捕茶毛虫雄成虫。用茶毛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10,14-二甲基十五碳异丁酸酯为基本组分,加入适宜的茶梢挥发物如乙酸-Z-3-己烯酯等,以增加诱效,制成性诱剂。将性诱剂与粘胶色板组合成茶毛虫性诱器,大小40cm×20cm,下底边与茶梢平齐,诱捕器间距8m×8m。诱捕效率高。

关键词: 茶毛虫 增效性诱剂 粘胶色板 性信息素诱捕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