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低温条件下茶树光合荧光特性及PIFs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探究低温条件下茶树在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ed to far-red light ratio,R/FR)光环境中的生理与分子响应,为工厂化光设施育苗冬季补光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茶树品种‘谷雨春’为材料,设置远红光处理(FR,R/FR=4.1)和白光处理(CK,R/FR=10.4),研究低温条件(10℃)下不同R/FR比值光环境对茶树气体交换参数、荧光参数及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s)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低温条件下添加远红光、降低R/FR比值会导致茶树叶片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_n)与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下降,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所占的比例升高,实际量子产量(YⅡ)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所占的比例下降,叶绿素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CsPIF3a基因下调表达。【结论】低温条件下低比值的R/FR光环境削弱了茶树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抑制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光合能力,叶片受到光损伤。
关键词: 茶树 红光与远红光比值 光合荧光特性 光敏色素互作因子


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通过田间虫口调查,结合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明确推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假眼小绿叶蝉最高飞行高度为8 m,2~8 m高度内,随高度增加,假眼小绿叶蝉数量逐步下降。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轨迹只与迁飞时间有关,高度对其迁飞轨迹与直线扩散距离没有影响。此外,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假眼小绿叶蝉24 h直线迁飞距离为35.70~178.10 km。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表明,假眼小绿叶蝉有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分布型,迁飞和扩散是导致两种分布型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借助气流,假眼小绿叶蝉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迁飞。在种群密度驱动下,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存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的转化,也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发生田间扩散和区域性迁飞。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应以主要防治区为中心,向外扩展200 km的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迁飞 HYSPLIT模型 分布型 茶树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茶叶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理论支撑。采集了15个地理种群共148个茶毛虫幼虫样本,测定了茶毛虫的COI、ND5序列及EpBYV的RdRp序列,利用软件DnaSP 6.12.03、Arlequin 3.5.2.2和MEGA 7.0.26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合并COI、ND5序列分析发现,茶毛虫的15个地理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80 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 17),99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90,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87.12%),且组间分化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吻合,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推测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较为稳定。EpBYV的RdRp序列在除重庆城口种群外的138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5 26)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7 95),93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57,P<0.0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62.1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支持EpBYV种群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将较为稳定,但在重庆城口和福建宁德有种群扩张风险;EpBYV群体经历了种群扩张,EpBYV在茶毛虫群体中的感染率和种群扩张能力都较高,具有应用于茶毛虫生物防治的潜力。


柑橘始叶螨在贵州茶园的发生为害初报
《贵茶 》 2023
摘要:柑橘始叶螨取食为害茶树仅在重庆永川报道,其他茶区危害情况不明。笔者首先在贵州贵阳发现此害螨,为此,2015~2021年于贵州茶区开展了不定点调查。调查发现,柑橘始叶螨在贵州贵阳、普安、思南等8个产茶区有发生;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进一步明析了此害螨在茶树上的危害状以及各螨态的形态特征。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柑橘始叶螨COI基因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OP518476,OP518477,OP518478,OP518479)。研究结果可为茶树新害螨柑橘始叶螨的识别、鉴定和防控提供参考。


光质调控茶树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报 》 2023 CSCD
摘要: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茶树的种植与加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村减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巨大贡献.光质作为光的一个重要因子,直接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发育进程与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深入了解茶树应对光质刺激的响应规律对茶产业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光质对茶树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存在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剂量效应,在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的不同发育阶段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对采摘后加工处理产生复杂的生物学效应.本文概述了光质对茶树生长发育、无性繁殖和加工处理过程中的生理生化与分子响应机制,旨在为光质促进茶树的优质生长、高效繁育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物候期茶树品种(系)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南方农业 》 2020
摘要:采用PAM-25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不同物候期类型的5个茶树品种(系)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物候期类型茶树的荧光参数特征,并比较各参数的品种(系)间差异.结果显示,茶树对吸收的光能,有79.4%~83.1%通过调节性或非调节性机制以热量形式耗散掉,20.6%~16.9%用于光化学反应.物候期较早的品种光合中心活性较强,光响应曲线斜率较大,半饱和光强较小,在作用光光强一定时实际光合量子产量高于物候期较晚的品种(系),表现出Y(II)、Alpha、ETRmax等参数显著高于晚生品种(系),Fo显著低于晚生品种(系)的荧光特性,且与茶树物候期的先后具有较高一致性.


高温干旱胁迫对茶树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 》 2019
摘要:以蜀永1号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温干旱胁迫对茶树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温干旱胁迫的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Fo、Fv/Fm、Fv/Fo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ETR、Y(Ⅱ)等参数在第三天稍有升高之后不断下降,qN、Y(NPQ)先升高后降低,qP则逐渐下降,Y(NO)随着胁迫时间的进行先降低后升高,说明植物叶片受到高温干旱胁迫后,会通过提高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潜在活性,减少捕获的光能并增加热耗散来消耗光系统中的过剩光能等方式来抵御外界伤害,但这种自我保护和调节不是无限的,当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茶树叶片保护性自我调节机制变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则不断增加,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潜在活性、最大活性、调节性能力耗散等方面不断降低,直至植株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