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对紫色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以重庆新审定的紫色小麦品种渝黑52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和追肥方式对紫色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后植株干物质积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蘖数、穗长和总小穗数均呈增加趋势.2)拔节期追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成穗率,苗期追肥可以提高紫色小麦分蘖能力、促进小穗发育.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加,但千粒质量有减少的趋势;施氮量为120 kg·hm-2时的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75 kg·hm-2时的产量差异不显著.4)追肥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构成因子间更协调,产量更高.5)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120 kg·hm-2和底肥、拔节肥用量之比为6∶4时,紫色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为5 627.83 kg·hm-2,其次是施氮量为75 kg·hm-2、底肥、拔节肥用量之比为6∶4时,产量为5 565.61 kg·hm-2.6)总的看来,紫色小麦在施氮量为75~120 kg·hm-2,且在拔节期追肥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籼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常规施氮和氮肥后移处理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与CF处理比较,AF_2处理略微增加了水稻产量,增幅为2.9%~8.7%。穗部性状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氮素后移处理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但AF_2处理的穗长和单穗干重明显增加,AF_2处理单穗干重低于5 g的穗子比例明显减少,而大于5 g的穗子比例显著增加。此外,AF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后期生长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的AF_2处理有利于大穗形成,同时个体穗部性状得到改善,花后群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因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常规施氮模式CF的增产效果不佳。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