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庆地区马唐种群对2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科学防除重庆地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 Scop.,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不同马唐种群对2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ED50和相对抗性倍数(RI)。结果表明,不同马唐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相对敏感种群除外);DJSP02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分别表现为中抗(RI=8.78)和低抗(RI=2.10),其ED50分别为377.31 g/hm2和37.97 g/hm2;DJSP03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分别表现为低抗(RI=3.18)和中抗(RI=7.56),其ED50分别为136.84 g/hm2和136.93 g/hm2,均已产生了正交互抗性。因此,在对重庆地区抗性马唐种群进行防除时宜与其他类型的除草剂混用或交替使用。
关键词: 马唐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 敏感性 重庆地区


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
《农药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_(50)平均值为(0.32±0.11)μg/mL,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_(50)平均值作为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菌丝体的方法,共获得3株可稳定遗传的抗氟吡菌胺突变体,抗性倍数介于69.5~98.5之间,突变频率为0.86%;抗性突变体BS11-5-1与亲本菌株BS11-5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抗性突变体JLP11-4-2和JLP11-4-3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JLP11-4;不同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个抗性突变体对Biolog PM1中95种碳源的利用情况与亲本菌株基本相似。交互抗性测定表明,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及嘧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可将氟吡菌胺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关键词: 辣椒疫霉 氟吡菌胺 敏感性 抗性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茶尺蠖对不同品系EoNPV敏感性的地理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8个省份(湖北、河南、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和贵州)茶尺蠖种群对2个品系EoNPV-Z(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提供)和EoNPV-W(湖北农科院果茶研究所提供)的敏感性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种群接种EoNPV-Z后死亡速度最快,接种13 d后,死亡率达到100%,致死中浓度(LC50)为1.78×104PIB/mL,而河南种群对EoNPV-Z的敏感性最低,与浙江种群的差异性达553.4倍;浙江种群对EoNPV-W亦最敏感,致死中浓度(LC50)为3.73×104PIB/mL,而贵州种群的抗性最强,LC50是浙江种群的163.5倍;对两株病毒的致死中时间(LT50)进行比较,EoNPV-W除对贵州种群的LT50大于EoNPV-Z外,对其他种群的LT50均小于EoNPV-Z。综合考虑LC50和LT502个参数,EoNPV-Z对浙江和贵州两种群茶尺蠖的致病效果较好;而EoNPV-W对其他6个种群茶尺蠖的致病力相对较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